
即 春秋 楚 大夫 伍舉 ,為 伍子胥 祖父。因邑于 椒 ,以邑為姓,故又稱 椒舉 。《國語·楚語上》:“ 椒舉 娶於 申公子牟 , 子牟 有罪而亡。”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汳水》:“所謂 景薄 為 北亳 矣, 椒舉 雲‘ 商湯 有 景亳 之命’者也。” 唐 李德裕 《夏晚有懷平泉林居》詩:“眷闕悲 子牟 ,班荊感 椒舉 。”參閱《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椒舉”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成語含義
指舉薦人才或推薦好人好事。其中“椒”象征珍貴之物(如香料),“舉”意為推薦。該用法強調對優秀人才或善行的推崇。
曆史人物代稱
指春秋時期楚國大夫伍舉(伍子胥的祖父)。因其封地在“椒”地,故以邑為姓,别稱椒舉。據《國語》《水經注》等記載,椒舉曾參與政治活動,其言行被後世文獻引用。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詞義,若涉及曆史背景多指人物,抽象語境則可能為成語。
椒舉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用椒子舉起或提起來。椒舉的拆分部首是木和舉,其中木為植物的象形字,表示與植物有關,舉為動詞部首,表示動作。
椒舉的筆畫為11畫,其中木為4畫,舉為7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詩經》中的一首《大雅·生民》:“莫莫椒舉,梁材幹之。”在這裡,椒舉被用來描述人們用椒子來支撐梁材,起到承重的作用。
除了簡體字的椒舉,繁體字的寫法為椒舉。
在古時候,漢字的字形與現在有所不同。據古籍記載,古代的椒舉字形為“㡯”,上面有一個木的字形,下面有一個犬的字形,象征着用椒子來舉起貨物的動作。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用椒舉的力氣把沉重的包裹擡了起來。”
椒舉可以和其他字組成詞語,如椒樓、椒鑫、椒鹽等。這些詞語與椒舉一樣,都與椒子相關。
椒舉的近義詞可以是舉起、提起、擡起等。這些詞語都表示将物體舉起來。
椒舉的反義詞可以是放下、放置、下放等。這些詞語與提起動作相反,表示将物體放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