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跄跄的意思、跄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跄跄的解释

(1).形容走路有节奏的样子。《诗·小雅·楚茨》:“济济蹌蹌,絜尔牛羊。” 高亨 注:“蹌蹌,步趋有节貌。”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恚恨》:“岂不畏天下窥公侯之浅深与,著緑袍,乘驄马,蹌蹌正色,谁敢直言?”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唐 则诗人济济, 宋 则文士蹌蹌。”

(2).飞跃奔腾貌。《汉书·扬雄传上》:“秋秋蹌蹌,入西园,切神光。” 颜师古 注:“秋秋蹌蹌,腾驤之貌。”

(3).舞貌。《书·益稷》:“笙鏞以间,鸟兽蹌蹌。” 孔 传:“鸟兽化德,相率而舞,蹌蹌然。” 陆德明 释文:“蹌,七羊反,舞貌。” 汉 扬雄 《法言·问明》:“凤鸟蹌蹌,匪 尧 之庭。” 李轨 注:“蹌蹌者,步趾之威仪也。”

犹踉蹡。醉步貌。 清 褚人穫 《坚瓠六集·醉学士歌》:“ 宋生 微饮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骤蹌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跄跄”是汉语中描述行走姿态的叠词,其含义与使用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跄跄”读作qiāng qiāng,本义指行走时步伐整齐、有节奏感的状态,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庄重场合的行进动作。例如《尚书·虞书》载“笙镛以间,鸟兽跄跄”,形容乐声中人与鸟兽协同起舞的和谐场面。

二、引申意义

  1. 仪态庄重:引申为举止得体、符合礼仪的姿态,如《诗经·齐风》中“巧趋跄兮”描述贵族从容的步伐。
  2. 动态平衡:现代语境中可比喻事物在变化中保持协调,如“经济指标跄跄上行”暗含稳健增长之意。

三、使用语境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创作,常见于历史文献、诗词及学术论述中,例如《礼记·曲礼》以“跄跄”描述祭祀时行列有序的仪仗队。

四、同源词辨析

“跄踉”(qiàng liàng)为近义词,但侧重形容脚步不稳、跌撞状,如“醉汉跄踉而行”,与“跄跄”的规整感形成对比。

引用来源:

  1. 汉典(zdic.net),“跄”字释义及古籍引例。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网络扩展解释

“跄跄”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读音不同时意义也有所区别。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读音与基本含义

  1. qiāng qiāng(常见读音)

    • 形容步态有节奏、合乎礼节:多用于描述行走时的庄重姿态。例如《诗经·小雅·楚茨》中的“济济跄跄,絜尔牛羊”(),意指众人步伐整齐地准备祭祀牛羊。
    • 舞貌:指舞蹈时的姿态,如《书经·益稷》中“鸟兽跄跄”,形容鸟兽随乐起舞的状态()。
    • 飞跃奔腾:汉代扬雄《甘泉赋》以“跄跄”形容神兽奔腾的姿态()。
  2. qiàng qiàng(较少见)

    • 部分典籍中可能与“踉跄”混用,但更强调动态的跳跃或行走不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二、与“踉跄”的区别

三、古籍中的典型用例

  1. 礼仪场景:如《荀子·大略》以“济济跄跄”形容朝堂上的威仪()。
  2. 自然描写:汉代文献用“秋秋跄跄”描绘神光跃动()。

四、字形与结构

“跄”为形声字,从“足”部,本义与足部动作相关()。左右结构,笔画共11画。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现代用法,可参考《汉典》《诗经》注疏及语言学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僾唈罢官白醥白曳贝经鞭笋变心易虑表贤逼绰刀子朝向尘肺逞艺陈力鸱吓出亡出语藂集藩镇割据浮宫富贵骄人抚揉沟沿罛钓鸿都之事辉煌金碧皎皎椒丘交游解阸挤构咭咭格格浄侣禁耐季随旧劳卡塔尔羸饿陇头偻啰绿酒红灯麦蚜猛獁凝瞩挈从怯薛软弱无能生辰盛则绅緌式微瘦刮刮四史宋才潘面头边颓累乌浒武术无万千遐怪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