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eak enemy ranks] 攻破敵人的陣地
陷陣殺敵
攻入敵人的營壘或陣地。《史記·貨殖列傳》:“故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将搴旗。”《新唐書·劉仁軌傳》:“ 仁軌 将兵嚴整,轉鬭陷陣,所向無前。” 許地山 《女國士》:“孩兒自信武藝高超,攻城陷陣,比在身上撿起一根毛還容易。”
“陷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攻入或突破敵人的陣地,形容作戰時勇猛沖鋒的态勢,常見于描述古代戰争場景。
詞源與核心意義
源于古代戰争,原指士兵突破敵方防禦、深入敵陣的行為,帶有極高的危險性。例如《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攻城先登,陷陣卻敵”,即強調将士沖鋒的勇猛。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或現代用例,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陷陣》一詞是指軍隊在戰鬥中陷入敵軍的陣勢之中。
《陷陣》的拆分部首是阜(土字旁)和阝(邑字旁),其中阜是左邊的部分。
《陷陣》的總筆畫數為14畫。
《陷陣》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魯策一》中,“何以陷陣。”意思是“如何進軍攻打敵方。”
《陷陣》的繁體字是「陷陣」。
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的結構和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關于《陷陣》這個詞的古漢字寫法,需要參考具體的曆代字典和文獻記錄。
他們勇敢無畏,沖入敵陣,奮力殺敵,不惜陷陣而死。
陷陣、陷阱、陷害、陷入、陷落、陷困。
進陣、進攻、穿陣。
出陣、撤陣、退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