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以符節。 三國 魏 曹植 《與司馬仲達書》:“今足下曾無矯矢理綸之謀,徒欲候其離舟,伺其登陸,乃圖并 吳 會 之地,牧東野之民,恐非主上授節将軍之心也。” 唐 韓愈 《曹成王碑》:“遷禦史大夫,授節帥 江西 。”
“授節”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核心含義為授予符節,代表權力或職責的正式委任。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君主或上級授予下屬符節(一種象征權力的信物),常見于軍事指揮、官職任命等場景。符節作為古代調兵、任職的憑證,代表授權行為的合法性。
延伸用法
可泛指授予重要職權或使命。例如《曹成王碑》中“授節帥江西”,即指授予統領江西地區的軍政權力。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授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賜予封號或職位的儀式。在古代,君主會授予臣子以節號,作為特殊的尊榮和權力的象征。
授節這個詞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扌(手)和耳(耳朵)。
授節共有14筆。
《語彙》記載:“節,以竹箭為式,故有中色之象,所以節将者所統而有權也。”節號最早源于商代的箭劄,後來演變為授予官員權力的儀式。
繁體字為「授節」。
古代授字的寫法為「掱節」,字形為掌捧着叫節,在上方加了一點表示權力的象征。
國王親自為他授節,任命他為大将軍。
授獎、授予、授職、授勳、授課。
授任、授聘、授命、授官。
收節、撤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