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授節的意思、授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授節的解釋

授以符節。 三國 魏 曹植 《與司馬仲達書》:“今足下曾無矯矢理綸之謀,徒欲候其離舟,伺其登陸,乃圖并 吳 會 之地,牧東野之民,恐非主上授節将軍之心也。” 唐 韓愈 《曹成王碑》:“遷禦史大夫,授節帥 江西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授節

指古代帝王授予臣屬符節的行為,象征賦予其特定權力或使命。符節通常為竹、金屬等材質制成的信物,作為身份憑證或軍事指揮權的标志。

  1. 曆史背景與核心含義

    “授節”源于周代禮制,盛行于漢代。其中“節”指符節(如竹節狀信物),《釋名·釋書契》載:“節,赴也,執以赴君命也。”帝王通過授節,委派官員行使如鎮守邊疆、調動軍隊、外交出使等重大職責,代表皇權行使權威。例如漢代蘇武持節出使匈奴,其“節旄盡落”仍不失節操,成為忠義象征 。

  2. 符節的實物形态與權力象征

    符節多由竹、銅制成,刻有銘文或裝飾牦牛尾(稱“節旄”)。《周禮·地官》提及“掌節”官職專司符節保管與發放。持有者憑節可通行關隘、調遣兵馬,如《漢書·文帝紀》載“持節矯制”的記載,體現其“如朕親臨”的權威性 。

  3. 文化延伸與典籍例證

    “授節”在文獻中常與軍事、外交關聯。《後漢書·郭丹傳》記“授節命将,委以方面”,指授予統兵之權;文天祥《正氣歌》“在漢蘇武節”則升華其為民族氣節符號。唐代後符節制度漸衰,但“持節”“使節”等詞仍沿用至今 。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現代釋義綜合多部工具書考訂。)

網絡擴展解釋

“授節”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核心含義為授予符節,代表權力或職責的正式委任。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君主或上級授予下屬符節(一種象征權力的信物),常見于軍事指揮、官職任命等場景。符節作為古代調兵、任職的憑證,代表授權行為的合法性。

  2. 延伸用法
    可泛指授予重要職權或使命。例如《曹成王碑》中“授節帥江西”,即指授予統領江西地區的軍政權力。


曆史與文獻依據


常見誤區的辨析


應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暗暧八卦擺簸百煉千錘邊幾鞭弭避靜冰屋慘濑人長欷陳榻持咒傳圭襲組椿庭萱室大冶大壯舞登顯釣筒冬景天獨笑發奸放牛肥醲腹記浮山共議官告黑衣宰相虎口餘生殲擊恪居靈場淩錐明敭牡麻内郡國呢喃細語匿藏沛澤飄閃趣禅熱鍋上蝼蟻潸潸山世攝領身個侍長食水俗樂太尉足桃園之拜天方國鐵幕痛坐圖論尪瘵宛渠遐暨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