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w on one’s face] 迎面而來
香氣撲面
迎面。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可早漫地漫天,更撲頭撲面,雪擁就浪千堆,雪裁成花六出,雪壓得柳三眠。” 清 龔自珍 《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詞:“偏是無情偏解舞,濛濛撲面皆飛絮。” 艾青 《北方》詩:“撲面的風沙與入骨的冷氣,決不曾使我咒詛。”
“撲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ū miàn(注音:ㄆㄨ ㄇㄧㄢˋ),基本含義是形容氣味、聲音、景象等直接沖擊到人的面前,給人一種強烈的感官體驗。
基本含義
指某種事物或感覺迎面而來,常見于描述氣味(如“香氣撲面”)、自然現象(如“清風撲面”)或抽象氛圍(如“殺氣撲面”)等。
使用場景
例句與延伸
近義詞
“迎面”“劈面”“對面”等,均表示直接面對或沖擊的意象。
“撲面”通過直觀的感官描寫,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適用于文學、日常對話等多種語境。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來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工具。
撲面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或氣味強烈、突然地襲來。它表示某種感官刺激極為強烈,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通常用來描述氣味、風、聲音、光線等。
撲面的拆分部首是手部,并且是一個四筆字。
撲面一詞源于古漢語,形成于唐代。最早的時候,它是指蝴蝶撲上花朵的姿态,後來逐漸引申為形容一種力量或氣味突然襲擊人的感覺。
在繁體字中,撲面的寫法是「撲面」。
在古時的寫法中,撲面的字形為「撲麵」。
1. 這盤麻辣火鍋的辣味撲面而來,讓人垂涎欲滴。
2. 狂風刮過,吹得雨點撲面而來。
3. 演出現場的音樂震撼人心,讓觀衆感受到了一種撲面而來的力量。
撲面的相關詞彙有:撲朔迷離、撲滅、撲空、撲哧、撲通。
撲面的近義詞有撲鼻、撲鼻而來、撲鼻香味。
撲面的反義詞是淡淡、微微、輕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