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屍主行灌禮。屍,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禮記·祭統》:“君執圭瓚祼屍,大宗執璋瓚亞祼。” 鄭玄 注:“圭瓚、璋瓚,祼器也。以圭璋為柄,酌鬱鬯曰祼……天子諸侯之祭禮,先有祼屍之事,乃後迎牲。”
“祼屍”一詞的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存在兩種主要含義:
現代比喻義(源于文學引申) 指被剝奪尊嚴與基本權利的人,形容極度貧困、無依無靠的悲慘境地。該含義最早見于明代楊維桢《雨窗小說》,其中“祼”象征剝奪一切,“屍”隱喻失去尊嚴的狀态。例如可用于描述戰亂中流離失所、喪失生存保障的群體。
古代祭祀義(見于禮儀文獻) 指古代祭祀時對“屍主”行灌禮的儀式。“屍”代指受祭的死者化身,儀式中主祭者用圭瓒、璋瓒等禮器向屍主敬獻郁鬯酒,見于《禮記·祭統》記載。此用法屬特定曆史背景下的禮儀術語,現代已罕見。
注意:現代使用多取第一種引申義,若涉及古籍解讀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建議查詢具體文獻時關注語境差異。
《祼屍》是一個描述裸體屍體的詞語。它常常用來指代沒有穿着衣物的死者的屍體。
《祼屍》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漢字。其中,第一個漢字為“示”(shì),表示身體或人體;第二個漢字是“屍”(shī),表示屍體或遺體。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其中“示”字的總筆畫數為5畫,“屍”字的總筆畫數為3畫。
《祼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可能是在古人對于死者的尊重與贊美中逐漸發展而來的。在傳統文化中,裸體被視為不體面和不莊重的,因此“祼屍”這個詞通常用來表達對于屍體的貶低或冷嘲熱諷。在繁體字中,“祼”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似,但是用了更多的筆畫進行書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屍字的形狀稍有不同。屍的初始形狀是人體躺卧的樣子,像一輛木車。後來,形狀經過演變,屍字的底部變成了平行的橫線。隨着時間的推移,屍字形狀變得更加簡化,成為了現代漢字中屍的形狀。
1. 我看到他時已經變成了一具祼屍。
2. 小說中描寫的那個殺人犯變成祼屍的畫面令人毛骨悚然。
祼體、裸屍、屍骨
裸體屍體、赤裸屍體、無衣屍體
穿着屍體、有衣屍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