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時代,鄉試會試時的考官,分内簾官與外簾官。在外提調、監試等謂之外簾官;在内主考、同考謂之内簾官。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鹹豐 八年,關節案發,首輔棄市,少宰戍邊,内外簾官及京兆闈新中舉子,軍流降革至數十人之多,可謂科場大獄矣。”《儒林外史》第六回:“今科幾位簾官,都是少年進士,專取有才氣的文章。”參閱《明史·選舉志二》。
簾官是明清科舉制度中鄉試、會試考場的考官統稱,其職責和權限根據内外分工有所區别,具體如下:
簾官分為内簾官和外簾官,名稱源于考場分隔制度。考場内以簾幕為界,内簾官居于簾後負責閱卷,外簾官在簾前管理考場事務,兩者職責嚴格分離。
内簾官
外簾官
清代鹹豐八年的科場舞弊案中,内外簾官及新中舉人共數十人受懲處,被稱為“科場大獄”,可見簾官在科舉中的重要性。
在成語中,“簾官”可代指有職無權的虛名官員,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簾官選拔制度或具體案例,可查閱《明史·選舉志》等史料。
簾官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古代官衙中負責管理及貼陳簾幔的官員。
簾字由“巾”和“罒”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0個筆畫。
簾官的成語源于古代官府設置的簾幔官,負責管理簾幔事務。由于簾幔在古代官府中非常重要,需要專人進行管理,因此就産生了“簾官”一詞。
繁體字為簾官。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簾官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種寫法是“簾官”,另一種常見的寫法是“簾關”。
1. 古代官府中的簾官負責管理簾幔。
2. 這家店的布簾由專門的簾官負責定制。
簾絲、簾布、簾幔、官府、繁文缛節。
簾員、簾幔官。
非官、非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