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稱桃花米。一種劣質米。《國語·吳語》:“今 吳 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 韋昭 注:“赤米:米之姦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赤米》:“赤米,今有之,俗稱紅霞米,田之高卬者,乃以種之,以其早熟且耐旱也……《南史·任昉傳》:‘ 昉 解 新安 太守,去惟載桃花米。’即赤米是也。” 宋 陸遊 《村居書事》詩:“白鹽赤米已過足,早韭晚菘猶恐奢。”一說即籼米,見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六。
“赤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定義因曆史、文化和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
古代中文語境中的定義
赤米在古代中國被稱為“桃花米”,是一種品質較低的糙米,因種皮含紅色色素(如單甯)而呈現淡紅色。據《國語》及宋代文獻記載,赤米因耐旱、早熟的特點,常作為饑荒時期的應急糧食,但因口感粗糙,被視為“劣質米”。
日語中的定義
在日語中,赤米(あかごめ)特指一類紅色稻米品種,屬于有色素米,可能由外來品種引入。其特點為烹煮後膨脹率高,但口感較差,多用于經濟型飲食。
現代視角下的營養價值
盡管古代文獻多強調其“劣質”,現代研究發現赤米(紅米)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成分(如花青素),具有補血、降血壓等功效,逐漸被視為健康粗糧(需注意此說法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專業營養學研究進一步驗證)。
總結
“赤米”的詞義演變反映了社會認知的變化:古代因加工技術有限,多關注其口感劣勢;現代則更重視其營養特性。不同語言文化中,赤米的栽培用途和評價标準也存在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