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中節的意思、天中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中節的解釋

端午節的别稱。 宋 陳元靓 《歲時廣記·趁天中》:“《提要録》:‘五月五日,乃符天數也,午時為天中節。’”《水浒傳》第一一○回:“正值五月五日天中節, 宋江 教 宋清 大排筵席。” 蘇曼殊 《與高天梅柳亞子書》:“天中節奉上一箋,託 哲子 轉交,想已塵清鑒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中節"是中國古代對端午節的重要别稱,其内涵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名稱溯源 該稱謂源自古代天文學"天中"概念,《歲時廣記·卷廿一》載:"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節",指仲夏午時太陽居于全年最中位置,契合《周易》"中正"思想。宋代陳元靓《歲時廣記》引《風土記》載:"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反映古人對自然節律的認知。

二、民俗内涵 作為端午節的雅稱,承載三大文化功能:

  1. 驅邪禳災:《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挂艾草、佩香囊等習俗具有祛毒防疫功能
  2. 追思先賢:南朝吳均《續齊諧記》記載粽子起源與屈原的關聯,形成曆史記憶載體
  3. 時令養生:蘇轼《端午遊真如》"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展現時令食俗

三、文化流變 宋代确立官方稱謂,《宋史·禮志》載"天中節"為官方節慶名稱。明清時期該稱謂逐漸被"端午節"替代,但在日本《年中行事繪卷》仍保留"天中日"記載,印證文化傳播軌迹。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端午節的别稱",印證詞彙的曆史傳承性。

網絡擴展解釋

天中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别稱,其含義與起源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定義與時間

天中節即端午節,時間為農曆五月初五。名稱源于古代天文曆法:端午節接近夏至,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位置處于一年中最“中天”的時刻,故稱“天中”。

二、名稱由來

  1. 天文依據: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記載“端午為天中節”,因午時太陽行至中天,符合陰陽術數中的“天中”概念。
  2. 道家說法:道家曾将正月初一稱為天中節,但此用法逐漸被端午節取代。

三、文化内涵

端午節的核心意義包含:

四、文獻記載

蘇轼、陸遊等詩人曾以“天中節”為題創作,清代小說《水浒傳》中亦有“五月五日天中節”的描述。

天中節是端午節融合天文、曆史與民俗的别稱,反映了古人自然觀與文化精神的結合。

别人正在浏覽...

擺格鼻窦不傳部分分式裁截打顐幡幢奉戶焚棄歌人公揖鈎摭拐子頭鼓老國子監寒菜恨之入骨紅籤環轍煎聒節钺诘治金纏臂矜絜金镂鞍誇父逐日欄騎鸾續盲風晦雨貓貍茅蒲毛鄭孖生披帶脯脩樵仆青鼠壤墳人心惟危塞角三變三神贍部金石油書體樹欲息而風不停碎雜縧辮讨虜體貌題名會體刑銅心鐵膽挽任毋鹽屋子險谀小便池銷量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