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賒緩的意思、賒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賒緩的解釋

遲緩;緩慢。《魏書·高祖紀下》:“今若待三考然後黜陟,可黜者不足為遲,可進者大成賒緩。”《舊唐書·陸贽傳》:“徼倖者猶患還期之賒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賒緩”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暫未收錄為标準詞條,其含義需從構詞語素及古籍用例進行推斷。根據《漢語大詞典》對“賒”與“緩”的釋義(來源:漢典網),“賒”本義指延期付款的買賣行為,引申為寬限、推遲,如《後漢書》載“市賒貧民”;“緩”指松弛、延遲,如《廣雅》注“緩,舒也”。兩字組合可理解為“延緩債務期限”或“放寬時間約束”。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偶見使用,如北宋《冊府元龜》記載:“若值災沴,可申賒緩”,指災荒年間允許百姓延期繳納賦稅。明代《國朝典彙》亦載:“田租許賒緩三季”,體現官府對經濟壓力的臨時性寬限政策(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需注意的是,“賒緩”屬于曆史語境下的行政術語,現代漢語中已由“延期支付”“寬限期限”等短語替代。其核心語義包含兩層:經濟層面的債務展期,以及政策層面的人性化調節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

“賒緩”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ē huǎn,其核心含義為遲緩、緩慢,多用于形容時間或行動上的延遲。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賒緩由“賒”與“緩”組成,兩者均有“遲、慢”之意。其中:

    • “賒”在此語境中不指代“賒賬”,而是強調時間上的延後或拖長;
    • “緩”直接表示速度慢、不急促。
      合起來指事物進展或狀态變化的遲緩。
  2. 文獻用例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見:

    • 《魏書·高祖紀下》提到官員考核制度時稱:“可進者大成賒緩”,意為晉升因流程緩慢而被拖延;
    • 《舊唐書·陸贽傳》批評政策執行效率時寫道:“徼倖者猶患還期之賒緩”,指投機者仍抱怨期限過長。
  3. 近義詞與關聯詞
    與“賒緩”意義相近的詞語包括:遲緩、拖延、滞緩、迂緩。其反義詞則如“迅疾”“急促”等。

  4. 現代使用場景
    當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書面語或曆史研究中,例如描述古代行政效率、自然現象的緩慢進程(如冰川移動)等。

總結來看,“賒緩”是一個帶有古漢語色彩的詞彙,側重表達時間或行動上的延遲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細膩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按問白鼓釘拜匣本傳川原儲位黨政刀頭懂行遁棄發電泛僄鳳侶奉行故事奮鱗給以割棄刮骨鴻篇巨制荒原家傳人誦踐曆谫僿唧唧啾啾技師孔眼悃愊無華拉話劉禹錫埋名明片明賢内操強豪潛師認族生稊深識遠慮石涵霜峯書抄水蒼玉說客輸勤束勗堂候搪撞韬戢陶人頽索挽托威要沃洲武城弦五老榜烏龍五言長城霄凡襲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