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辟支佛的意思、辟支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辟支佛的解釋

佛教語。梵語辟支迦佛陀的略稱。三乘中的中乘聖者。因其觀十二因緣法而得道,故亦意譯為“緣覺”;因其身出無佛之世,潛修獨悟,又意譯為“獨覺”。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城之東北十裡許,即 鹿野苑 ,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宿,故名焉。” 唐 李商隱 《安本公詩》:“長者子來輒獻蓋,辟支佛去空留鞾。” 後蜀 歐陽炯 《貫休應夢羅漢畫歌》:“ 瓦棺寺 裡維摩詰, 舍衛城 中辟支佛。”參見“ 三乘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辟支佛,漢語佛教術語,是梵語“Pratyekabuddha”的音譯,又譯作“辟支迦佛”“缽剌翳伽佛陀”,意譯為“緣覺”或“獨覺”。該詞在佛教中指不依佛陀教法、通過觀察自然現象或十二因緣而自行覺悟的修行者,屬于佛教修行果位中的一種,位列佛陀與阿羅漢之間。

從詞源角度分析,“辟支”源于梵語“pratyeka”,意為“個别”“獨自”,“佛”即“覺者”,合稱指“獨自覺悟的聖者”。《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不逢佛世,獨自觀十二因緣而悟道之聖者”。其修行特點包括:不依賴佛陀直接教導,通過觀察萬物生滅的因緣法則(如飛花落葉、四季更疊)或深入思維十二因緣之理,最終斷除煩惱、證得涅槃。

辟支佛與聲聞(聽聞佛法而覺悟的阿羅漢)不同,前者強調“自悟”,後者依賴“師承”。據《增一阿含經》記載,辟支佛雖具智慧,但因不廣傳教法,故功德較佛陀不足。在佛教經典中,辟支佛常以隱世修行者的形象出現,如《法華經》提及的“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中,有辟支佛根性者”。

這一概念在漢傳佛教典籍中具有重要地位,既體現了佛教對個體覺悟能力的肯定,也反映了教義中對不同修行路徑的體系化诠釋。

網絡擴展解釋

辟支佛是佛教術語,源自梵語“Pratyeka-buddha”(音譯“缽剌翳迦佛陀”),簡稱“辟支迦佛”或“辟支”,意譯為“獨覺”或“緣覺”。其核心含義如下:

1.定義與修行特點

辟支佛指通過觀察十二因緣獨自悟道、證得阿羅漢果的修行者。他們通常生于無佛之世,因過去世積累的因緣,無師自通,通過内在智慧體悟緣起法,最終解脫生死輪回。其修行方式以“獨覺”為特色,即不依賴佛陀教導,偏好寂靜或行頭陀苦行。

2.教義核心:十二因緣

辟支佛的覺悟基于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通過追溯生命流轉的因果關系,悟到一切現象皆苦、空、無常、無我,最終斷除煩惱。

3.佛教體系中的地位

4.别稱與文化意涵

辟支佛代表佛教中一種無師自悟的修行路徑,強調内在智慧與因緣觀,是佛教“三乘”思想的重要組成。其教義和實踐方式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妙法蓮華經》等經典中有詳細闡述。

别人正在浏覽...

鞭靈走石補紉漕斛草偃超用雛尾刺幹從中漁利醋坊大喊大叫打磨磨當庭底本反駮負言膏露蓋老革囊鞏膜炎貢稅渹湱花嬌柳嚲惠鮮狡心及不得一腳指解組金蘭之契九稅眷聚抗美口賦老公祖吏部立正墨銀黏膜杷羅剔抉跑旱船偏長偏錢錢財啌啌箐道起色秋吹拳蹙羣見熱中射越十殿識視台仆倓錢天風推斷退後唾手危朗猥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