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梵語辟支迦佛陀的略稱。三乘中的中乘聖者。因其觀十二因緣法而得道,故亦意譯為“緣覺”;因其身出無佛之世,潛修獨悟,又意譯為“獨覺”。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城之東北十裡許,即 鹿野苑 ,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宿,故名焉。” 唐 李商隱 《安本公詩》:“長者子來輒獻蓋,辟支佛去空留鞾。” 後蜀 歐陽炯 《貫休應夢羅漢畫歌》:“ 瓦棺寺 裡維摩詰, 舍衛城 中辟支佛。”參見“ 三乘 ”。
辟支佛是佛教術語,源自梵語“Pratyeka-buddha”(音譯“缽剌翳迦佛陀”),簡稱“辟支迦佛”或“辟支”,意譯為“獨覺”或“緣覺”。其核心含義如下:
辟支佛指通過觀察十二因緣獨自悟道、證得阿羅漢果的修行者。他們通常生于無佛之世,因過去世積累的因緣,無師自通,通過内在智慧體悟緣起法,最終解脫生死輪回。其修行方式以“獨覺”為特色,即不依賴佛陀教導,偏好寂靜或行頭陀苦行。
辟支佛的覺悟基于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通過追溯生命流轉的因果關系,悟到一切現象皆苦、空、無常、無我,最終斷除煩惱。
辟支佛代表佛教中一種無師自悟的修行路徑,強調内在智慧與因緣觀,是佛教“三乘”思想的重要組成。其教義和實踐方式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妙法蓮華經》等經典中有詳細闡述。
《辟支佛》是一個佛教術語,意為“辟谷修佛”。這一詞語的拆分部首是辟、支、和佛,總共有6個筆畫。它起源于佛教典籍,用來描述修行者通過節制飲食來達到提升心靈和身體的目的。
在繁體字中,辟支佛被書寫為「閉谷修佛」。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稍有不同,辟支佛在古漢字中的寫法為「閉谷修佛」。
以下是一個例句:“修行者通過辟支佛來培養精神和身體的純淨度。”
組詞:辟谷、修行、佛教、術語
近義詞:禁食、齋戒
反義詞:放縱、肆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