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偃的意思、草偃的詳細解釋
草偃的解釋
《論語·顔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比喻在上者能以德化民,則6*民之向化,猶風吹草仆,相率從善。 晉 葛洪 《抱樸子·用刑》:“明後禦世,風向草偃,道洽化醇。” 唐 白居易 《冊回鹘可汗加號文》:“東漸海夷,西亘山狄,惠寧威制,鱗帖草偃。”《資治通鑒·魏明帝青龍元年》:“聖化所綏,萬裡草偃。”
詞語分解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謙卑陋的意思)。草原。草坪。草行露宿。草菅人命。 特指用作燃料、飼料的稻麥之類的莖葉:草料。柴草。稻草。 粗糙,不細緻:草率(刬 )。草鄙(粗野樸陋)。草具(粗劣的食物)。 漢字的一種書體:草書。草字
- 偃的解釋 偃 ǎ 仰面倒下,放倒:偃卧。偃仆。偃仰(俯仰,喻隨俗應付)。偃旗息鼓。 停止:偃息。偃武修文。 古同“堰”,堤壩。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草偃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草偃”一詞源自《論語·顔淵》,其核心含義是“風吹草伏”,常被用來比喻領導者以德行感化民衆,使百姓自然順從。以下是詳細解釋:
1.出處與基本含義
《論語·顔淵》中記載:“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這句話以“風”比喻君子的德行,以“草”象征百姓,強調上位者的品德如風般影響民衆,如同草隨風倒伏般自然順從。
2.比喻義與引申
- 德治的象征:強調以德服人而非強制,如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到“風向草偃,道洽化醇”,指明君治理下社會和諧。
- 權威的影響力:唐代白居易曾用“鱗帖草偃”形容回鹘可汗的威德遠播,體現聲威對四方的影響。
3.常見用法
- 單獨使用“草偃”時,多指代德政感化的效果,如“萬裡草偃”形容教化普及。
- 常與“風行”組成成語“風行草偃”,進一步強調影響力迅速且廣泛(如“風行草偃,所向披靡”)。
4.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風行草靡、德化四方
- 反義詞:民不畏威、政令不通
“草偃”通過自然現象隱喻社會治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德為本”思想的典型表達。其核心在于強調領導者自身修養的重要性,而非依賴強制手段。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草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草地平坦”。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這個詞可以分解為“艹”和“偃”,其中“艹”是“草”的偏旁部首,表示與草有關;而“偃”是該詞的聲旁,表示與平坦、平伏有關。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業社會,當時人們将土地開墾為農田時,需要平整土地,以便更好地種植莊稼。因此,“草偃”一詞就形象地描述了草地平坦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草偃”可以寫作「草偃」,保持了原詞的基本意思和形态。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在許多古籍和碑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類似于現代字形的寫法。例如,王猛的《王氏治平小鐵棍經》,其中有一句“曲項而草偃,乃可以見斧也。”的描述,顯示了“草偃”一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
以下是關于《草偃》的一些例句:
1. 俯瞰山中的草偃,使人心曠神怡。
2. 這片草地經過農民的用心打理,變得十分草偃。
3. 在夏天的午後,我喜歡躺在草地上,享受着草偃的舒適。
根據詞義,與《草偃》相關的組詞有:草地、平坦、舒適。這些詞都可以用來形容平整的草地。
近義詞可以是:平緩、平坦、平坡。
反義詞可以是:崎岖、峻峭、高聳。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滿足您的需求!如有其他問題,歡迎再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