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極易。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地理》:“ 勃 ( 蕭勃 )之别将 歐陽頠 軍 苦竹灘 , 陳武帝 遣 周文育 總師,唾手而禽 頠 。”《三國演義》第六三回:“隻因一将傾心後,緻使連城唾手降。”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第一部十七:“若是從裡面放起火來, 吳六 等人不被燒死,軍心也亂,唾手可解決戰鬥。”
“唾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uò shǒu,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某件事情非常容易完成,幾乎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強調事情的輕松程度。
字義分解
曆史典故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能改齋漫錄》中“唾手而禽頠”,《三國演義》第六三回也有“連城唾手降”的描述,均用于形容軍事勝利的輕而易舉。現代多用于口語或書面語,如“唾手可得”“唾手功名”等搭配。
使用場景
近義與反義
通過綜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該詞生動體現了漢語中通過日常動作隱喻抽象難易程度的表達特色。
《唾手》是一個形容詞詞組,意思是非常容易辦到、輕而易舉的事情。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手,拼音為tuò shǒu,總共有11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朝的《耳食錄》,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真遺策,則如唾手 получ也。”意思是真正的妙計就像唾手可得一樣容易。後來成為了一個常見的成語。
在繁體字中,唾手的寫法是「唾手」,字形結構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這個詞的寫法是「唾」字在上,「又」字在下,表示它是通過雙手将口中吐出來的東西,也就是非常容易實現的動作。
以下是一些使用《唾手》的例句:
1. 這個問題對她來說簡直就是唾手可得。
2. 在他看來,完成這個任務隻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完全是唾手之勞。
3. 考試對他來說就像唾手揮一揮一樣,輕而易舉。
與唾手相關的詞語有:
組詞:唾面自幹、唾紙弄筆、唾手稱慶。
近義詞:易如反掌、輕而易舉、小菜一碟。
反義詞:騰雲駕霧、難上加難、力不從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