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辟支佛的意思、辟支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辟支佛的解释

佛教语。梵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三乘中的中乘圣者。因其观十二因缘法而得道,故亦意译为“缘觉”;因其身出无佛之世,潜修独悟,又意译为“独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城之东北十里许,即 鹿野苑 ,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宿,故名焉。” 唐 李商隐 《安本公诗》:“长者子来輒献盖,辟支佛去空留鞾。” 后蜀 欧阳炯 《贯休应梦罗汉画歌》:“ 瓦棺寺 里维摩詰, 舍卫城 中辟支佛。”参见“ 三乘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辟支佛,汉语佛教术语,是梵语“Pratyekabuddha”的音译,又译作“辟支迦佛”“钵剌翳伽佛陀”,意译为“缘觉”或“独觉”。该词在佛教中指不依佛陀教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或十二因缘而自行觉悟的修行者,属于佛教修行果位中的一种,位列佛陀与阿罗汉之间。

从词源角度分析,“辟支”源于梵语“pratyeka”,意为“个别”“独自”,“佛”即“觉者”,合称指“独自觉悟的圣者”。《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不逢佛世,独自观十二因缘而悟道之圣者”。其修行特点包括:不依赖佛陀直接教导,通过观察万物生灭的因缘法则(如飞花落叶、四季更迭)或深入思维十二因缘之理,最终断除烦恼、证得涅槃。

辟支佛与声闻(听闻佛法而觉悟的阿罗汉)不同,前者强调“自悟”,后者依赖“师承”。据《增一阿含经》记载,辟支佛虽具智慧,但因不广传教法,故功德较佛陀不足。在佛教经典中,辟支佛常以隐世修行者的形象出现,如《法华经》提及的“大通智胜佛十六王子中,有辟支佛根性者”。

这一概念在汉传佛教典籍中具有重要地位,既体现了佛教对个体觉悟能力的肯定,也反映了教义中对不同修行路径的体系化诠释。

网络扩展解释

辟支佛是佛教术语,源自梵语“Pratyeka-buddha”(音译“钵剌翳迦佛陀”),简称“辟支迦佛”或“辟支”,意译为“独觉”或“缘觉”。其核心含义如下:

1.定义与修行特点

辟支佛指通过观察十二因缘独自悟道、证得阿罗汉果的修行者。他们通常生于无佛之世,因过去世积累的因缘,无师自通,通过内在智慧体悟缘起法,最终解脱生死轮回。其修行方式以“独觉”为特色,即不依赖佛陀教导,偏好寂静或行头陀苦行。

2.教义核心:十二因缘

辟支佛的觉悟基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通过追溯生命流转的因果关系,悟到一切现象皆苦、空、无常、无我,最终断除烦恼。

3.佛教体系中的地位

4.别称与文化意涵

辟支佛代表佛教中一种无师自悟的修行路径,强调内在智慧与因缘观,是佛教“三乘”思想的重要组成。其教义和实践方式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有详细阐述。

别人正在浏览...

矮墩墩霭腾腾鲅剌变文协韵碧落炳燿玻房侧锋创钜蹙齃粗朴啖赵大走地龙顶托独独鬌紒枌榆抚循滒淖国纲含章挺生龁剌黄杜黄酒回谿阪孑栖结衔解灶举世倈儿老西儿凉旷黎众鹿冠庙会缪政目空一世辇输藕断丝联膨脝輤裧佥坐劝诱取将荣美如坐云雾三轮少见多怪盛礼生吞活剥虱子田唇填词体己提头诿谢吴承恩吴观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