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ster copy]∶底稿
(2) [original]∶抄本或刊印本所依據的本子
把底本找來核對一下
(3) [a text against which other texts are checked]∶校勘時作為依據的本子
不按底本折校是錯誤的
(1).底稿。 清 恽敬 《與黃香石》:“謹将原稿送呈,希飭貴高足鈔録後即見擲,并無底本也。”
(2).校刊、翻譯、刊印書籍時作為依據的本子。亦指抄本或刊印本所依據的原本。 清 段玉裁 《與諸同志書》:“校書之難,非照本改字不譌不漏之難也,定其是非之難;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説之是非。”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 蟫隱廬 有石印本,然其底本甚劣。”
(3).猶本錢。比喻可以憑借、依靠的錢物。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三折楔子:“積儹下十兩白銀,又有新做下一套綿衣,都是我身後的底本兒。”
"底本"是漢語文獻學與古籍整理領域的核心概念,指校勘、刊印或翻譯時所依據的原始文本載體。其内涵可從四個維度解析:
一、基礎文獻載體 作為古籍校勘的基準,《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供抄寫、刊印或校勘所依據的本子"(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在敦煌文獻研究中,法國國家圖書館藏P.4524號《降魔變文》畫卷即是現存最早的變文底本實物。
二、版本學應用準則 校勘學要求底本選擇遵循"存真""求備"原則,如張舜徽在《校勘學概論》指出:"底本乃校書之根基,擇善本而校之,可複文獻原貌"(來源:中華書局《校勘學概論》)。
三、跨學科概念延伸 《辭海》将其擴展至翻譯領域,定義為"翻譯所依據的原文版本"(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第七版)。如玄奘譯經時,那爛陀寺梵文貝葉經即為《大般若經》漢譯底本。
四、現代文獻規範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規定,影印出版需在版權頁标注"據××藏××年版底本影印",确立底本的版本溯源功能(來源:《古籍整理出版規範》2020版)。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淳熙八年尤袤刻本《文選》即屬典型應用案例。
“底本”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整理的具體流程或曆史案例,可參考、5、7等來源。
愛樂案部丙火襞染餐風宿雨超穎沉穩崇阜踹匠攧背吊謊鼎鬲地職二十四品封羊攻道公耳忘私刮垢磨光乖衷逛窯子貴異海站很戾谏省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教育處揩摩困阻兩牍遼廓遛狗漉魚馬劍洋幔帳猛炬男巫拟柱體怄氣排揎蟠龍踞虎撲蝴蝶情寄清士棄遣棄瑕忘過曲直珊瑚頂删潤省惜生羨是看濕透所思陶菊通文調武通險暢機箨筍渥汗下碇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