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狉獉的意思、狉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狉獉的解釋

[natural wildenness] 草木叢雜,野獸出沒

詳細解釋

亦作“ 狉榛 ”。原始野蠻。 明 張煌言 《上延平王書》:“若以中國師徒,委之波濤漂渺之中,拘之風土狉獉之地,真乃入于幽谷。” 清 龔自珍 《辨仙行》:“一雙仙犬無狉獉,人間儒派方狺狺。” 清 王樹榮 《<元秘史潤文>序》:“且觀是書所述,始則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以為生,既而漸成部落,既而漸立君長,不翅遊目古初,親見狉榛形狀,而人類由野蠻以日進化於文明,亦愈信而有徵。”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試察今之蠻民,雖狀極狉獉,未有衣服宮室文字,而頌神抒情之什,降靈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狉獉”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形容原始、未開化的自然狀态,或指代草木叢生、野獸出沒的荒蠻景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原始未開化的自然環境,常與“榛榛”連用(如“草木榛榛,鹿豕狉獉”),描述草木茂密、野獸橫行的荒蕪狀态。

  2. 引申義
    可比喻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或文化未開化的狀态,例如:“狉獉之世”指文明尚未形成的遠古時期。

  3. 常見搭配

    • 榛狉:強調草木與野獸共存的原始景象(如柳宗元《封建論》:“草木榛榛,鹿豕狉狉”)。
    • 獉獉狉狉:疊用形式,增強描述的生動性。

注意

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代文學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狉獉:一個古老的字

狉獉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形狀。接下來我們将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以及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狉獉由“犬”和“刂”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犬”是表示狗的部首,而“刂”則是表示刀的部首。此外,狉獉共有9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形式

狉獉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篆書字形。在繁體中,狉獉被寫作“狉”。它在繁體中的形式比簡體中稍微複雜,但仍然保留着其獨特的形态特征。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中,狉獉的字形經曆了一些變化。在古代,狉獉的寫法常常更加簡化,與現代的形态有所不同。這種更為古老的寫法很少在現代使用。

例句

雖然狉獉是一個古老的字,但在現代并不常見。因此,很難找到一個具有狉獉的完整例句。然而,我們可以簡單地使用這個字來構造一個例句:

“狉獉之勇” - 意為具有勇猛之心。

組詞

由于狉獉在現代使用較少,所以它參與組成的詞彙也較為罕見。根據字義和上下文的需要,可能會形成一些類似于“狉獉之勇”的詞組。

近義詞和反義詞

由于狉獉的特殊性和少見性,它并沒有明确的近義詞或反義詞。然而,根據字義,可以考慮使用與“勇猛”相關的詞語作為近義詞,例如“剛毅”、“勇敢”等。

綜上所述,狉獉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其出自古代篆書,部首為“犬”和“刂”,共有9個筆畫。它在繁體中被寫作“狉”,并且具有獨特的字形特點。盡管它的使用頻率較低,但我們可以使用它來構造一些理解其意義的句子。另外,由于其罕見性,它很少出現在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