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狉獉的意思、狉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狉獉的解釋

[natural wildenness] 草木叢雜,野獸出沒

詳細解釋

亦作“ 狉榛 ”。原始野蠻。 明 張煌言 《上延平王書》:“若以中國師徒,委之波濤漂渺之中,拘之風土狉獉之地,真乃入于幽谷。” 清 龔自珍 《辨仙行》:“一雙仙犬無狉獉,人間儒派方狺狺。” 清 王樹榮 《<元秘史潤文>序》:“且觀是書所述,始則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以為生,既而漸成部落,既而漸立君長,不翅遊目古初,親見狉榛形狀,而人類由野蠻以日進化於文明,亦愈信而有徵。”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試察今之蠻民,雖狀極狉獉,未有衣服宮室文字,而頌神抒情之什,降靈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狉獉(pī zhēn)是古漢語中一個形容草木叢生、野獸出沒的原始狀态的複合詞,常見于描述蠻荒未開化的自然景象。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與用法:


一、基礎釋義

  1. 字形結構

    • 狉:從“犭”(犬旁),本義指野獸奔走貌。《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見于《玉篇·犬部》釋為“獸駭走貌”。
    • 獉:從“豸”(象征長脊獸),《集韻·真韻》注:“獉,獸名”,引申為草木蒙昧叢雜之态。

      二字連用強化“原始荒蕪”的意象。

  2. 核心詞義

    指草木雜亂叢生,野獸橫行的未開發地帶,常隱喻文明未啟的混沌狀态。

    例:《漢語大詞典》釋:“草木叢雜,野獸出沒。形容原始未開化的景象。”


二、詳細釋義與引申

  1. 本義:自然環境的荒蠻

    描述森林或荒野中植被瘋長、禽獸栖居的景象,如:

    “榛狉未辟之地”(清·魏源《海國圖志》),指未被開墾的原始地域。

  2. 引申義:文明未開的蒙昧狀态

    由自然荒蕪延伸至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如:

    “天地狉獉,民物睢睢”(柳宗元《封建論》),喻指人類初期的混沌無知。


三、使用示例

  1. 古籍用例

    • 唐·柳宗元《貞符》:“草木狉獉,鹿豕狉狉。”

      (描繪遠古時代植被覆蓋、野獸成群之景。)

    • 宋·陸遊《書感》:“未斸狉獉地,仍殘瘴疠鄉。”

      (以“狉獉地”指代南方未開發的蠻荒區域。)

  2. 近現代用法

    梁啟超《新民說》:“我民族狉獉時代,固無倫理之可言。”

    借以批判舊時代的思想蒙昧。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狉獉”詞條,釋義強調其雙重意象(自然荒蕪與文明蒙昧)。

  2.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分釋“狉”“獉”字源,指出複合後表“原始狀态”。

  3.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引柳宗元文為例證,注明其形容“遠古草昧之世”。

(注:因古籍釋義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名稱及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狉獉”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形容原始、未開化的自然狀态,或指代草木叢生、野獸出沒的荒蠻景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原始未開化的自然環境,常與“榛榛”連用(如“草木榛榛,鹿豕狉獉”),描述草木茂密、野獸橫行的荒蕪狀态。

  2. 引申義
    可比喻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或文化未開化的狀态,例如:“狉獉之世”指文明尚未形成的遠古時期。

  3. 常見搭配

    • 榛狉:強調草木與野獸共存的原始景象(如柳宗元《封建論》:“草木榛榛,鹿豕狉狉”)。
    • 獉獉狉狉:疊用形式,增強描述的生動性。

注意

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代文學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暗陬白辂被滿北戎避仇碧鄣餐魚禅坐朝陵超期陳室儲皇雌牙裂嘴吊國谛曉東作鳳冠父息高鳳自穢格格不吐構毀郭巨埋兒畫壁幻巧踐石箋訴吉駕靳侮給事黃門侍郎客恨口敕老大姐轹釜龍門客鹿胎露薤馬騎燈蒙松雨彌補鳴沙山内乘内道年長逆探旗翼柔穉三輔三術賞翫射天時訓嵩岑溯回袒服天發神谶碑天下脊投壺電笑完帳鮮煇夏熟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