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訴的意思、箋訴的詳細解釋
箋訴的解釋
求告之文;訴狀。 唐 陸龜蒙 《南泾漁父》詩:“今年川澤旱,前歲山源潦,牋訴已盈庭,聞之類禽噪。”
詞語分解
- 箋的解釋 箋 (箋) ā 注釋:箋注。 小幅華貴的紙張,古時用以題詠或寫書信:便箋。信箋。 書信:箋劄。箋牍。華箋。 文體名,書劄、奏記一類:箋奏。奏箋(多呈皇後、太子、諸王)。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
- 訴的解釋 訴 (訴) ù 叙述,傾吐:告訴。訴苦。訴願。訴衷情。傾訴。 控告:訴訟。控訴。上訴。申訴。敗訴。撤訴。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箋訴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箋”和“訴”兩個單字組合而成,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需結合兩個字的古義及合成後的語境來理解:
-
字義分解:
- 箋(jiān):本指古代書寫用的狹長小竹片,後引申為注釋、書信(如“信箋”)、奏章(如“箋奏”)等含義。在“箋訴”中,取“文書、書面陳辭”之意。
- 訴(sù):意為告訴、訴說、控告、申訴(如“訴訟”、“投訴”)。核心是表達(尤其是申訴或控告性質的)言語或意願。
-
合成詞義:
綜合“箋”與“訴”的含義,“箋訴”通常指以書面形式(如文書、信件、奏章等)進行申訴、控告或陳情。它強調的是一種正式的、書面的訴求表達方式,常用于向上級、官府或特定對象陳述冤屈、請求或意見。
-
語用與語境:
- 古代司法/行政語境:在古代文獻中,“箋訴”常出現在涉及訴訟、上訪、陳情等場景,指當事人或官員通過書面文件向上級陳訴案情、冤情或意見。例如,清代判牍文獻中可見類似用法。
- 泛指書面訴求:在更廣義的語境下,也可指任何通過正式書面形式提出的請求、申訴或意見。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該權威辭書對“箋”和“訴”的釋義是理解“箋訴”的基礎,其中“箋”有“文書”義項,“訴”有“控告、申訴”義項。合成詞“箋訴”雖未單獨列為詞條,但其含義可從單字義項及古籍用例中合理推斷。
- 《辭源》(商務印書館):同樣提供了“箋”與“訴”的詳細古義,支持“箋訴”作為“書面申訴/陳情”的解釋。
- 古籍文獻用例(如清代司法檔案、地方志):雖然“箋訴”不是高頻詞,但在清代《樊山政書》等判牍文獻及部分地方志(如民國《定海縣志》)中,有“具箋訴”、“箋訴紛纭”等表述,印證了其作為“書面申訴”的用法。具體文獻可在中國基本古籍庫或相關學術數據庫中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箋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箋訴”指通過書面形式(如訴狀、文書)表達訴求或控告的行為。核心含義為“求告之文”或“訴狀”。
二、詞源解析
- 箋:原指書信、信紙,引申為書面文字;
- 訴:意為陳述、控告。
組合後表示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訴或控告。
三、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陸龜蒙《南泾漁父》詩:“牋訴已盈庭,聞之類禽噪。”,描繪了因災害導緻訴狀堆積如山的場景,側面反映古代社會矛盾。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司法或行政文書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包括“訴狀”“呈文”,反義詞可理解為“默許”“息訴”。
五、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将其歸類為成語,但權威詞典多作為普通詞語收錄。需注意語境差異:既可指具體文書,也可泛指書面申訴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誖逆邊筍閉拒布路層冰菖蒲脞説倒賠打砌東門吳豆餅發喟發魚奉朔負地矜才割臂盟公鲠毅各色人等航人寒流鶴仗弘美皇輿毀夷踐政機動潔悄胫如窺管立足點陋習賣國面光能征慣戰逆溯片長末技平晝批罴清江起始赇托群像陾陾山猺沈靜寡言詩官樹大招風庶頑燙花檀袖特遷添改調唆題跋亭堠渥刑物換星移相要獻藝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