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al wildenness] 草木丛杂,野兽出没
亦作“ 狉榛 ”。原始野蛮。 明 张煌言 《上延平王书》:“若以中国师徒,委之波涛漂渺之中,拘之风土狉獉之地,真乃入于幽谷。”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一双仙犬无狉獉,人间儒派方狺狺。” 清 王树荣 《<元秘史润文>序》:“且观是书所述,始则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以为生,既而渐成部落,既而渐立君长,不翅游目古初,亲见狉榛形状,而人类由野蛮以日进化於文明,亦愈信而有徵。”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狉獉”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通常用于形容原始、未开化的自然状态,或指代草木丛生、野兽出没的荒蛮景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原始未开化的自然环境,常与“榛榛”连用(如“草木榛榛,鹿豕狉獉”),描述草木茂密、野兽横行的荒芜状态。
引申义
可比喻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或文化未开化的状态,例如:“狉獉之世”指文明尚未形成的远古时期。
常见搭配
若需具体文献例证或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代文学典籍。
狉獉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形状。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形式、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以及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狉獉由“犬”和“刂”两个部首组成。其中,“犬”是表示狗的部首,而“刂”则是表示刀的部首。此外,狉獉共有9个笔画。
狉獉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篆书字形。在繁体中,狉獉被写作“狉”。它在繁体中的形式比简体中稍微复杂,但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形态特征。
在古代汉字的发展中,狉獉的字形经历了一些变化。在古代,狉獉的写法常常更加简化,与现代的形态有所不同。这种更为古老的写法很少在现代使用。
虽然狉獉是一个古老的字,但在现代并不常见。因此,很难找到一个具有狉獉的完整例句。然而,我们可以简单地使用这个字来构造一个例句:
“狉獉之勇” - 意为具有勇猛之心。
由于狉獉在现代使用较少,所以它参与组成的词汇也较为罕见。根据字义和上下文的需要,可能会形成一些类似于“狉獉之勇”的词组。
由于狉獉的特殊性和少见性,它并没有明确的近义词或反义词。然而,根据字义,可以考虑使用与“勇猛”相关的词语作为近义词,例如“刚毅”、“勇敢”等。
综上所述,狉獉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其出自古代篆书,部首为“犬”和“刂”,共有9个笔画。它在繁体中被写作“狉”,并且具有独特的字形特点。尽管它的使用频率较低,但我们可以使用它来构造一些理解其意义的句子。另外,由于其罕见性,它很少出现在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