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狉獉的意思、狉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狉獉的解释

[natural wildenness] 草木丛杂,野兽出没

详细解释

亦作“ 狉榛 ”。原始野蛮。 明 张煌言 《上延平王书》:“若以中国师徒,委之波涛漂渺之中,拘之风土狉獉之地,真乃入于幽谷。”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一双仙犬无狉獉,人间儒派方狺狺。” 清 王树荣 《<元秘史润文>序》:“且观是书所述,始则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以为生,既而渐成部落,既而渐立君长,不翅游目古初,亲见狉榛形状,而人类由野蛮以日进化於文明,亦愈信而有徵。”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狉獉(pī zhēn)是古汉语中一个形容草木丛生、野兽出没的原始状态的复合词,常见于描述蛮荒未开化的自然景象。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释义与用法:


一、基础释义

  1. 字形结构

    • 狉:从“犭”(犬旁),本义指野兽奔走貌。《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但见于《玉篇·犬部》释为“兽骇走貌”。
    • 獉:从“豸”(象征长脊兽),《集韵·真韵》注:“獉,兽名”,引申为草木蒙昧丛杂之态。

      二字连用强化“原始荒芜”的意象。

  2. 核心词义

    指草木杂乱丛生,野兽横行的未开发地带,常隐喻文明未启的混沌状态。

    例:《汉语大词典》释:“草木丛杂,野兽出没。形容原始未开化的景象。”


二、详细释义与引申

  1. 本义:自然环境的荒蛮

    描述森林或荒野中植被疯长、禽兽栖居的景象,如:

    “榛狉未辟之地”(清·魏源《海国图志》),指未被开垦的原始地域。

  2. 引申义:文明未开的蒙昧状态

    由自然荒芜延伸至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如:

    “天地狉獉,民物睢睢”(柳宗元《封建论》),喻指人类初期的混沌无知。


三、使用示例

  1. 古籍用例

    • 唐·柳宗元《贞符》:“草木狉獉,鹿豕狉狉。”

      (描绘远古时代植被覆盖、野兽成群之景。)

    • 宋·陆游《书感》:“未斸狉獉地,仍残瘴疠乡。”

      (以“狉獉地”指代南方未开发的蛮荒区域。)

  2. 近现代用法

    梁启超《新民说》:“我民族狉獉时代,固无伦理之可言。”

    借以批判旧时代的思想蒙昧。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狉獉”词条,释义强调其双重意象(自然荒芜与文明蒙昧)。

  2.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分释“狉”“獉”字源,指出复合后表“原始状态”。

  3.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引柳宗元文为例证,注明其形容“远古草昧之世”。

(注:因古籍释义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辞书名称及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狉獉”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通常用于形容原始、未开化的自然状态,或指代草木丛生、野兽出没的荒蛮景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原始未开化的自然环境,常与“榛榛”连用(如“草木榛榛,鹿豕狉獉”),描述草木茂密、野兽横行的荒芜状态。

  2. 引申义
    可比喻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或文化未开化的状态,例如:“狉獉之世”指文明尚未形成的远古时期。

  3. 常见搭配

    • 榛狉:强调草木与野兽共存的原始景象(如柳宗元《封建论》:“草木榛榛,鹿豕狉狉”)。
    • 獉獉狉狉:叠用形式,增强描述的生动性。

注意

若需具体文献例证或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代文学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牛比世餐英拆息朝天髻掣白捶殴春神锄粟代换大门中打蛇打七寸定计恩恤高绛攻疗罣漏贵府归鹤孤穷寒潮痕废货币市场娇柔家禽金簳浄行醵集隽异局司镭射气料鬼礼范灵徵林缘隆思骂鬼书孟襄阳觅婚脓疮怕怖披沙简金前记清冷青社戚欣上策术追死胎嵩构搨地钱玩敌王尔威尊命贱文冕卧理五丁五顶向夕小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