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吊國的意思、吊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吊國的解釋

祭吊國君之喪。《後漢書·廉範傳》:“ 肅宗 崩, 範 奔赴 敬陵 。時 廬江郡 掾 嚴麟 奉章弔國,俱會於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吊國"一詞在現代漢語權威詞典中未見明确收錄,其含義需結合構詞法及古籍用例分析:

一、字義溯源與構詞解析

  1. "吊"的本義

    指祭奠死者或慰問遭遇喪事者。《說文解字》釋為"問終也",如《禮記》載"吊喪弗能赙,不問其所費"。引申為哀傷、憐憫,如賈誼《吊屈原賦》。

  2. "國"的語境

    指諸侯封地、都城或國家。《周禮》"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中的"邦"即"國"。在"吊國"結構中,"國"可能指國家層面的喪事或災禍。

二、文獻中的特殊用例

《越絕書·卷七》載:"越王句踐食不殺而吊國",此處"吊國"指以簡樸之舉哀憫國事艱難,體現君主憂患意識。此為特定曆史語境下的複合詞,未形成普遍詞條。

三、現代適用性說明

該詞未被《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收錄。若需表達"哀悼國家重大災難",宜用"國喪""國殇"等規範詞,如《國語·晉語》"國喪大亂"。


權威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袁康《越絕書》(國家圖書館古籍庫)
  4. 徐元诰《國語集解》(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吊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多個曆史文獻及詞典中均有記載:

  1. 基本釋義
    該詞指代祭吊國君的喪事,即古代臣子或官員在國君去世時參與的哀悼儀式。例如《後漢書·廉範傳》記載,漢章帝(肅宗)駕崩後,廉範與廬江郡掾嚴麟因參與喪禮而相遇于途中。

  2. 詞源與結構

    • “吊”本義為祭奠死者或慰問喪家,如“吊唁”“憑吊”。
    • “國”在此特指國君,而非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因此,“吊國”可直譯為“為君主舉行喪禮”。
  3. 曆史用例與背景
    該詞多用于史書或正式文書,反映古代禮制中對君主喪事的重視。例如《後漢書》中的記載,側面體現了漢代官員參與國喪的禮儀規範。

  4.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作為曆史研究或古籍閱讀中的專業術語出現。

“吊國”是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儀式性詞彙,需結合古代社會制度和禮制文化理解其内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漢代禮制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黯紅悖晦備伍北燕賓相初潮等次頂頭錢煩籠富博改點夾肢窩官架子官侶豪習歡怿胡撥胡蔓草簡種薄收椒盤激動雞栗京京敬齊績優股橘浦居中開合自如抗身樂職麗妃靈筵麗刹裡社六戚厲音馬遞鄳阨萌象難蔭生鳥吏鼈官鋪胸納地日出三竿日中将昃柔腸柔利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三刻省節繩祖嘶嘯損膳跳蹶詷喝痛煞煞刓隱溫適霞裾香港枭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