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輔的意思、三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輔的解釋

(1). 西漢 治理京畿地區的三個職官的合稱。亦指其所轄地區。 漢 初京畿官稱内史, 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與主爵中尉(後改都尉)合稱三輔。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右内史為京兆尹,左内史為左馮翊,治所皆在 長安 城中。《漢書·景帝紀》:“三輔舉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禦史請之。” 顔師古 注:“此三輔者,謂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也。”《太平禦覽》卷一六6*四引《三輔黃圖》:“ 武帝 太初 元年改内史為京兆尹,以 渭城 以西屬右扶風, 長安 以東屬京兆尹, 長陵 以北屬左馮翊,以輔京師,謂之三輔。”

(2).泛稱京城附近地區為三輔。 明 何景明 《送張元德侍禦巡畿内》詩:“三輔自來多寇盜,五陵今日更豪雄。” 清 黃遵憲 《天津紀亂》詩之一:“何堪三輔地,棼亂遂如絲。”

(3). 前燕 慕容儁 以 慕容恪 為輔國将軍, 慕容評 為輔弼将軍,左長史 陽骛 為輔義将軍,謂之三輔。見《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五年》。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輔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三輔”是漢代重要的行政概念,具體含義及演變如下:

一、基本定義

“三輔”最初指西漢治理京畿地區(長安及周邊)的三位職官合稱,即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後也代指其管轄區域(今陝西中部)。三者的治所均位于長安城中,共同負責京畿行政、司法、財政等事務,并維護京師安全。

二、曆史演變

  1. 漢景帝時期:分内史為左、右内史,與主爵中尉(後改主爵都尉)共治京畿,始稱“三輔”。
  2. 漢武帝時期:太初元年(前104年)将三職更名為京兆尹(原右内史)、左馮翊(原左内史)、右扶風(原主爵都尉),職能進一步明确。

三、主要職能

四、後續影響

五、其他用法

前燕慕容儁曾設“輔國、輔弼、輔義”三将軍并稱“三輔”,但此與漢代含義無關。

如需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人物案例,可查閱《漢書》《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輔的意思

《三輔》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表示的意思是中國的大都會和附近地區。在古代,中國的首都及其周邊地區被稱為三輔。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詞語《三輔》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三”和“輔”,其中“三”是簡單部首,“輔”是複雜部首。

根據字典查詢可以知道,拆分出的筆畫數為8,其中“三”部分的筆畫數為3,而“輔”部分的筆畫數為5。

來源

《三輔》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一書中,用來指代東漢時期中國的首都長安及其周邊的兩個郡縣。

後來,隨着朝代的更疊,這個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其他朝代和地區,用來描述都市及其周邊地區。

繁體字

《三輔》的繁體字為「三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包括《三輔》這樣的字符也有所變化。

根據古籍和碑刻的記載,古時候《三輔》的漢字寫法為「三輔」,與繁體字相同。

例句

1. 三輔地區是中國曆史上的重要文化中心。

2. 在古代,三輔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組詞

- 三輔之地

- 三輔河流

- 三輔文化

- 三輔春秋

近義詞

- 京都

- 首都

- 都城

- 大城

反義詞

- 鄉村

- 農村

- 偏遠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