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戎的意思、北戎的詳細解釋
北戎的解釋
古族名。即 山戎 。 春秋 時分布在今 河北 、 山西 北部。《春秋·隱公十年》:“夏, 齊侯 、 許男 伐 北戎 。” 杜預 注:“ 北戎 , 山戎 。”《史記·鄭世家》:“ 北戎 伐 齊 , 齊 使求救, 鄭 遣 太子忽 将兵救 齊 。”《後漢書·西羌傳序》:“後二年, 晉 人敗 北戎 于 汾 隰 。”《後漢書·西羌傳序》:“至 周貞王 八年…… 趙 亦滅 代戎 ,即 北戎 也。”
詞語分解
- 北的解釋 北 ě 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北上(古代以北為上,後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在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國
- 戎的解釋 戎 ó 古代兵器的總稱。 軍隊,軍事:兵戎。投筆從戎(指文人從軍)。戎裝。戎馬。 古代稱兵車:禦戎。 大:戎功。 稱(方言,音如“農”):“戎有良翰”。 中國古代稱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筆畫
網絡擴展解釋
“北戎”是古代中國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謂,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北戎是春秋時期活躍于華北地區的遊牧部族,又稱“山戎”。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西北部,以騎射和遊牧為生,文化習俗與中原華夏族差異顯著。
二、曆史記載
- 軍事活動:北戎曾多次侵擾燕、齊等諸侯國。《春秋·隱公十年》記載齊侯聯合許男讨伐北戎,《史記》也提到鄭國派兵助齊抗戎。
- 衰落消亡:公元前664年齊桓公北伐後,北戎勢力衰退,戰國晚期逐漸消失,部分融入華夏族。
三、文化特征
- 經濟形态:以畜牧為主,兼營狩獵,後期出現農耕痕迹(如種植冬蔥、戎菽)。
- 考古證據:延慶軍都山墓葬群出土青銅馬具、佩飾等文物,印證其遊牧文化特性。
四、現代意義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研究,指代春秋時期北方民族與中原的文化碰撞,也象征古代邊疆民族關系的複雜性。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春秋》《史記》等古籍記載及現代考古發現,完整文獻可參考、2、9、10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北戎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用來描述北方的遊牧民族或原始部落。下面是關于北戎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北戎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左邊的“北”是由“方”和“北”兩個部首構成,右邊的“戎”是由“戈”和“丨”兩個部首構成。它的總共五個筆畫。
來源:北戎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古代時,北戎是指居住在中國北方邊境地區的遊牧民族,如匈奴、鮮卑等。這些北方部落與中原文明有相互影響和沖突,因此北戎的概念也涵蓋了對他們的描述和認知。
繁體:北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也是由兩個部首組成。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北戎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構造和含義保持一緻。
例句:北戎作為一個詞語在句子中的使用比較少見,通常用于曆史和文化書籍中。例如:“古代中國經常與北戎遊牧民族進行邊境戰争”。
組詞:北戎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一些詞組,例如北戎胡服(指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等。
近義詞:北戎的近義詞沒有一個固定的詞彙可以替代,但可以用類似的詞語來指代北方的遊牧民族或原始部落。
反義詞:北戎的反義詞可以是南方文明或中原文化,表示與北方遊牧民族相對立的文化和社會組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