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azy; slothful]∶懶惰
(2) [indolent]∶不願做,沒興趣
這兩天身體不好,話也懶怠說了
(1).猶懶惰。 宋 蘇轼 《與錢世雄書》:“久不奉書。蓋無便,亦懶怠之罪。”《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第二件,要早起晏息,不許貪眠、懶怠、偷工。” 劉半農 《敲冰》:“懶怠者說:‘朋友,歇歇罷!何苦來?’”
(2).萎靡不振。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早年結婚,身體孱弱,小地方看去,他絕頂聰明,然而他給予人的卻是那麼一種沉滞的懶怠之感。”
(3).不想做,沒興趣。《紅樓夢》第八一回:“ 賈母 道:‘你問你太太去,我懶怠説。’”《官場現形記》第五六回:“幸虧欽差不懂得英文的,雖然使館裡逐日亦有洋報送來,他也懶怠叫翻譯去翻。”
嬾怠:疏懶散漫;不振作。 清 曾國藩 《答劉孟容書》:“性本嬾怠,然或施於人人,豈謂施諸吾子?”《花月痕》第八回:“﹝ 癡珠 ﹞二十一夜趕到 潼關 ,便神思嬾怠,不思飲食。”一本作“ 懶怠 ”。
“懶怠”是一個由“懶”和“怠”組成的合成詞,屬于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1. 字面解析
2. 整體含義 綜合兩字,“懶怠”指因主觀懈怠或客觀動力不足而表現出的懶散狀态,既包含行動上的拖延(如“懶得做事”),也包含态度上的消極(如“怠于回應”)。
3. 使用場景
4. 近義詞對比
5. 文化關聯 該詞常含批評意味,但有時也用于自嘲(如“周末懶怠病發作”)。在管理、教育等領域,常被用來描述需要改進的狀态。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
懶怠是指對于工作、學習或其他任務的消極态度或無所作為的表現。它是由“懶”和“怠”的組合而成,表示懶散、懈怠的意思。懶怠的主體特征是對于應該做的事情缺乏積極性和動力,常常表現出拖延、敷衍和不負責任的态度。
懶怠的拆分部首是“心”和“手”,表示了懶怠行為的内心态度和具體行為表現。根據《康熙字典》記載,懶的主部首是“心”,怠的主部首是“手”。懶怠的總筆畫數是12畫,其中懶有8畫,怠有4畫。
懶怠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廣韻》中,并且作為一個形容詞使用。它在語義上表示“懶散、懈怠”的含義。在繁體中,懶怠的寫法為「懶怠」。
在古時候,懶怠的寫法有所不同。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懶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嬾」,意思是懶散、慵懶。而怠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勆」,意思是懈怠、懶惰。
1.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懶怠而耽誤了工作的進度。
2. 他總是懶怠地應付學校作業,從不認真對待。
懶散、懈怠、拖延、敷衍、不負責任
懶散、慵懶、懶惰、懶倦、懶散
勤奮、努力、積極、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