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魏世家》:“ 子擊 逢 文侯 之師 田子方 於 朝歌 ,引車避,下謁。 田子方 不為禮。 子擊 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 子方 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貧賤者,行不合,言不用,則去之 楚 越 ,若脫躧然,柰何其同之哉!’ 子擊 不懌而去。”後因以“貧賤驕人”指對富貴權勢持輕蔑鄙視态度。 明 吳從先 《小窗自紀雜著》:“貧賤驕人,傲骨生成難改;英雄欺世,浪語必多不經。” 清 朱之瑜 《答加藤明友書》之二:“如是而不可見, 瑜 将以貧賤驕人乎?貧賤驕人,又豈得為禮之至當乎!”《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還有一班不長進的,并沒有人賞識過他,也學着他去瞎狂,説什麼‘貧賤驕人’。”
“貧賤驕人”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身處貧賤卻以自身境遇為傲,對權貴持輕蔑态度。核心内涵是強調人格尊嚴不因物質條件而貶損,體現對富貴者的精神鄙視。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史記·魏世家》:戰國時期,魏國公子子擊(魏武侯)偶遇魏文侯的老師田子方,主動避讓并行禮,田子方卻未回禮。子擊質問:“富貴者該傲慢,還是貧賤者該傲慢?”田子方答:“貧賤者才有資格傲慢。諸侯傲慢會亡國,大夫傲慢會失家,貧賤者若不被接納,大可灑脫離開,如脫鞋般輕松。”
三、用法與結構
四、近義與反義
五、文化内涵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氣節的推崇,如明代吳從先《小窗自紀雜著》稱“傲骨生成難改”,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也借其諷刺虛僞清高者。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史記》原文或相關成語詞典。
《貧賤驕人》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文學,原指貧困卑微卻仍然懷有自尊和驕傲的人的形象。這個詞用來形容那些盡管處于貧窮、不幸或******的境地,但仍然保持着追求高尚品質和自尊心的人。
我們可以從字面上來拆分和解讀這個詞。首先,我們看到“貧”字,它的部首是貝,表示金錢財富。其次是“賤”字,它的部首是貝,表示地位、身份。最後是“驕”字,它的部首是馬,表示自豪。通過這些部首,我們可以推測出“貧賤驕人”是指在物質和社會地位上處于劣勢,卻仍然懷有自豪感和自尊心的人。
這個詞廣泛應用于中國古代文學中,如明代文學家顧炎武在其著作《國學源流論》中,贊美了士人“貧并讓是可以自驕之貧,賤并讓是可以自驕之賤”。
同時,《貧賤驕人》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貧賤驕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些字的變化。例如,字“賤”的古代寫法是“賎”,字“驕”的古代寫法是“驕”。這表明在古時候,有些漢字的部首有所變化或省略,但整體意義并未發生太大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貧賤驕人》這個詞的例句:
1. 他雖然貧窮,卻始終保持着貧賤驕人的氣質。
2.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貧賤驕人的少年如何超越了自身的境遇。
3. 她用她的才華和努力證明了一個貧賤驕人同樣能創造美麗的人生。
在《貧賤驕人》這個詞的組詞中,我們可以使用“貧賤”和“驕人”這兩個詞組成不同的詞語。例如,“貧賤夫妻”用來形容一對貧窮的夫妻,“驕人之姿”用來形容一個令人驕傲的形象。
與《貧賤驕人》近義詞有“貧苦而驕傲”的意思,反義詞可能是“貧賤而卑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