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作的意思、末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作的解釋

(1).古代指工商業。《管子·治國》:“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其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6*民無所遊食,民無所遊食則必農。”《史記·平準書》:“諸賈人末作貰貸賣買,居邑稽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 宋 蘇轍 《民政策下》之一:“當此之時,民之供上之令者三:曰租,曰庸,曰調……此三者,農夫皆兼為之,而遊惰末作之民,亦不免於庸調。” 清 李颙 《四書反身錄·論語下》:“禁止末作及建廟賽神、演戲雜劇,皆所以節食之流。”

(2).謂低下的作品。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中:“蓋詩詞祇是一理,不容異觀。自世之末作,習為纖豔柔脆,以投流俗之好;高人勝士,亦或以是相勝,而日趨於委靡。”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末作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末作"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社會中不受重視的行業,特指與農業相對的工商業。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平準書》,"末作"與"本業"形成對立概念,本義為"非根本的勞作",其中"末"取象樹梢末端,喻指次要地位,"作"指勞作、行業。

從語義演變看,"末作"在秦漢時期成為重農抑商政策下的專有名詞。據《鹽鐵論·本議》記載,漢代賢良文學派主張"抑末作而務本",将農業視為立國之本,而将工商業歸為"末作"。這種劃分體現了古代以農為本的經濟思想,如《漢書·食貨志》強調"務本抑末"的治國策略。

在構詞法上,"末作"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通過隱喻構詞形成特定文化内涵。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末"為"木上曰末",引申為"不重要的事物";"作"在《爾雅》中訓為"為也",指代具體行業形态。這種構詞方式反映了漢語單音詞組合表意的特征。

現代語言使用中,"末作"多出現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如《中國曆代食貨志彙編》将"末作"列為古代經濟制度研究的關鍵詞,其語義場包含"末業""末利"等相關概念。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當代已不作為經濟活動分類術語使用,主要保留在學術研究語境中。

(參考文獻: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3版;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卷)

網絡擴展解釋

“末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一、古代指工商業

  1. 基本含義
    在傳統農業社會中,“末作”被視為與“本業”(農業)相對的行業,主要指工商業。例如《管子·治國》提到“禁其末作文巧”,強調限制工商業以保障農業發展。

  2. 曆史背景
    古代重農抑商政策下,工商業常被稱為“末業”。如《史記·平準書》中将商人稱為“末作之民”,認為其活動可能導緻社會動蕩。

二、指低劣或最後一次作品

  1. 文學藝術領域
    用于形容水平較低的作品,如金代王若虛評價某些詩詞為“末作”,批評其迎合流俗而缺乏深度。

  2. 現代延伸義
    也可指某人最後一次創作,通常隱含質量下降的貶義。例如:“這部小說被讀者視為作家的末作。”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如《韓非子·亡征》對“末作之民”的論述),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石白毫光備載便索冰銷采寫草舍赤烘烘儲元宮蹿升大成至聖先師簹篁澹甯度支使分建附議概貌簳珠高電壓技術虼蚤性弓韔孤癖姑妄聽之海況表活觀音價等連城建子月蛟镡解名結驷連騎暌群蠟療雷岸缭曲理頭驢鳴犬吠毛蟲茗糜密坐瓶罂憑重前家兒欠款啓祚棬杯榮紛容閲三科殊緻同歸司職吏台門檀暈頽老子外日穩惬文陣午餐無過失責任制誣冒小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