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位讓賢。語出《史記·萬石張叔列傳》:“願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晉書·元帝紀》:“帝遣使謂 敦 ( 王敦 )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當歸于 瑯邪 ,以避賢路。’”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黜免》:“ 簡文 更答曰:‘若 晉 室靈長,明公便宜奉行此詔,如大運去矣,請避賢路。’”《魏書·辛雄傳》:“ 雄 面辭曰:‘臣不能死事,俛眉從賊,乃是朝廷罪人,縱陛下不賜誅罰,而北來尚書勳高義重,臣宜避賢路。’”
“避賢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和權威解釋總結如下:
指辭去官職,主動讓出職位給有才能的人,體現謙遜退讓的态度。該詞常用于古代官員自請退隱的語境中,屬于謙辭。
如今多用于比喻主動讓出機會或資源,以支持更有能力者發展,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
如需查看更多原始文獻案例,可參考《史記》《晉書》等史書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詞典。
《避賢路》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遠離聰明人的道路。在人際關系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聰明、機智的人,但他們可能對我們不利或帶來麻煩。所以,《避賢路》的含義就是要避開這些聰明人,以免受到他們的影響或危害。
《避賢路》的拆分為「辶」+「山」+「足」+「自」+「⻏」+「⺍」,一共6個部首。
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分别為「丿」+「丶」+「一」+「丿」+「㇏」+「㇇」+「丨」+「一」+「一」+「一」+「丿」+「一」+「丶」+「一」+「一」。
《避賢路》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的一則故事中,用來表達要遠離聰明人的道理。
在繁體字中,「避賢路」是《避賢路》的繁體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避賢路」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上還是呈現相似的形狀和結構。
1. 在處理這個問題時,他選擇了走《避賢路》。
2. 對于那些經常給自己帶來麻煩的人,我們應該學會走《避賢路》。
1. 避開:遠離、回避
2. 聰明:智慧、明智、機智
3. 危害:傷害、損害、威脅
近義詞:躲避聰明人
反義詞:欣賞聰明人、與聰明人共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