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格的意思、敕格的詳細解釋
敕格的解釋
朝廷頒定的律法。《新唐書·柳登傳》:“ 登 字 成伯 ,淹貫羣書,年六十餘,始仕宦。 元和 初,為大理少卿,與 許孟容 等刊正敕格。”《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一年》:“ 玄齡 等定律五百條,立刑名二十等……又删 武德 以來敕格,定留七百條,至是頒行之。”
詞語分解
- 敕的解釋 敕 ì 帝王的诏書、命令:敕命。敕書。敕封。奉敕。宣敕。 告誡: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
網絡擴展解釋
“敕格”是古代法律術語,指朝廷制定的律法或法律規範,常見于唐代及以後的法制體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 讀音:chì gé(注音:ㄔˋ ㄍㄜˊ)。
- 結構:“敕”指皇帝诏令,“格”為法律條文,合稱表示由朝廷頒布的成文法規。
2.曆史背景與用例
- 唐代法律體系:唐代法律形式包括“律、令、格、式”,其中“格”是對律法的補充或修正,而“敕格”特指經皇帝诏令确認的法規。例如:
- 《資治通鑒》記載,房玄齡等人在貞觀十一年(637年)修訂法律時,曾“删武德以來敕格,定留七百條”。
- 《新唐書·柳登傳》提到,柳登在元和初年任大理少卿時,參與“刊正敕格”。
3.功能與性質
- 法律效力:敕格具有最高權威性,是司法實踐的重要依據。
- 編纂方式:通常是對前朝或現行法律條文的整理、修訂,以適應新的治理需求。
4.與其他法律形式的關系
- 與“律”(基本法典)、“令”(行政規章)、“式”(實施細則)并列,共同構成唐代法律體系。
若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法律條文,可參考《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敕格(chì gé)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命令”或者“敕令”。該字的拆分部首為“讠(讠就是“言”的意思)”和“各”,在筆畫上有11畫。下面将分别介紹敕格的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來源:
敕格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其中,“敕”是一個意為“命令”的漢字,用于皇帝發布命令或者文書的場合。而“格”則指代紙張,表示内容要被記錄下來。因此,敕格即為命令被記錄下來的意思。
繁體寫法:
《敕格》的繁體寫法與簡體寫法相同,都是敕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敕格的形狀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現代漢字的寫法已經統一,所以我們使用的敕格形狀是現代漢字的寫法。
例句:
1. 帝王敕格,萬衆遵循。
2. 敕格下達,有請官員進朝。
組詞:
1. 敕令(chì lìng):皇帝發布的命令。
2. 敕文(chì wén):記載敕命的文書。
近義詞:
1. 法令(fǎ lìng):國家或者政府頒布的法律規定。
2. 命令(mìng lìng):表示一種強制性的要求或者指示。
反義詞:
1. 請示(qǐng shì):請求指示或者請示上級的意見。
2. 批準(pī zhǔn):對某項請求或者行動給予正式的認可。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