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儒的意思、曲儒的詳細解釋
曲儒的解釋
淺陋迂腐的儒生。 明 楊慎 《辟雍泮宮》:“王制者, 漢文帝 時曲儒之筆也,而可信乎?”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後世曲儒,或以本派分裂為道術衰微。不知學派之為物,與國家不同。國家分争而遂亡,學術分争而益盛。”
詞語分解
- 曲的解釋 曲 (⑥麯) ū 彎轉,與“直”相對:彎曲。曲折(?)。曲筆(a.古代史官不按事實、有意掩蓋真相的記載;b.寫文章時故意離題而不直書其事的筆法)。曲肱而枕。曲盡其妙。 不公正,不合理:曲說。曲解(?)
- 儒的解釋 儒 ú 指讀書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儒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儒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儒家。儒教(即“孔教”)。
網絡擴展解釋
“曲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曲儒”指淺陋迂腐的儒生,常用來形容學問或見識狹隘、思想僵化的讀書人。例如明代楊慎曾批判漢文帝時期的儒生為“曲儒”,認為其觀點不可信。
二、深層内涵
根據儒家文化背景,該詞還隱含違背原則、趨炎附勢的貶義。部分儒生為追求個人利益或權力,背離儒家強調的忠誠與道德準則,這種行為被稱為“曲儒”。
三、曆史用例
- 梁啟超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提到,後世“曲儒”将學派分裂視為道術衰微,實則學術争論能促進發展。
- 楊慎在《辟雍泮宮》中以“曲儒之筆”質疑漢代儒生的論述可信度。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批判缺乏獨立思考、盲目守舊或道德妥協的知識分子。例如:“鄉曲儒生,老死翰墨,名不出闾巷者”。
“曲儒”一詞既指學識淺薄的儒生,也暗含對道德立場不堅定的批判,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曲儒(qū rú)這個詞源于漢字,由“曲”和“儒”兩個字組成。下面分别對這兩個字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的說明。
“曲”字的部首是“曰”,共有6畫。它是源自于古代寫陽光、天氣晴朗的象形字。在古代漢字中,曲字還有一個繁體寫法,“朐”,但在現代漢字中已經很少使用。
“儒”字的部首是“亻”,共有9畫。它起源于古代寫人的象形字,表示一個人站立的形狀。在古代漢字中,儒字也有一個繁體寫法,“儒”,但在現代使用中,這兩種寫法已經較少見。
曲儒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背景,指的是有才學但為人圓滑、陰險的人。早在《周禮・春官》中就有“曲人學者”、“曲士”等提及了類似的概念。在古代,具有儒家學識卻行事不正派、奸詐狡猾的人就被稱為“曲儒”。
在繁體字中,“曲”字和“儒”字的寫法與現代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在書寫時有些筆畫的細微差異。而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曲字的寫法中往往沒有“曰”部,而是一個左、右兩個撇的結構,類似于“八”字,而儒字則是“人”字的擴展形式。
以下是一些關于曲儒的例句:
1. 他雖然知識淵博,卻常常利用自己的學識騙取他人的信任,真是一個典型的曲儒。
2. 這個人表面看起來是個正人君子,但實際上他是個陰險狡詐的曲儒。
3. 那位著名的曲儒經常用晦澀難懂的語言迷惑學生,以顯示他自己的聰明才智。
除了曲儒外,還有一些類似的詞彙可以用來形容這種行為。例如:“陰險”、“奸詐”、“狡猾”等都可以用來表達類似的意思。而與曲儒相反的詞彙包括:“正直”、“正派”、“誠實”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