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we-inspiring]∶恐懼、畏懼
衆官凜然
(2) [stern]∶整肅而又可敬又可怕
凜然正氣
(1).嚴肅;令人敬畏的樣子。或形容表示敬重或驚恐的神态。《孔子家語·緻思》:“ 夫子 凜然曰:‘美哉德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濟 先略無子姪之敬,既聞其言,不覺凜然,心形俱肅。” 唐 劉禹錫 《蜀先主廟》詩:“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宋 蘇轍 《賀緻政曾太傅啟》:“付青簡以遺事,追 赤松 而并遊,大節凜然,四方仰止。”《水浒傳》第六七回:“ 宋江 道:‘吾觀 關勝 義氣凜然,始終如一,軍師不必多疑。’” 明 方孝孺 《貧樂窩記》:“戚然若蒙不潔而恐人之覺也,凜然若臨百仞之淵而憂其墜也。”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三章:“這位‘石頭老人’的姿态十分傲慢,顯出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
(2).形容寒涼。 唐 孟郊 《殺氣不在邊》詩:“殺氣不在邊,凜然中國秋。”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三:“夏天清暑展開,可以滿室凜然。”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癸酉之變》:“ 慶公 又命長槍6*手數十拒守 西華門 洞,終夜間寒風凜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凜然漢語 快速查詢。
“凜然”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ǐn rán,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嚴肅可敬
形容态度莊重、威嚴,令人敬畏的樣子。常用于描述人的神态或氣節,如“大義凜然”“凜然正氣”。
例句:
寒涼之意
古漢語中也可表示寒冷,如“殺氣不在邊,凜然中國秋”(唐·孟郊詩),但此用法現代較少見。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語文教材。
《凜然》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人或事物具有堅定、堅毅、威嚴的特質。這個詞常常用于形容那些嚴肅、莊重、有威嚴氣質的人或情景。
《凜然》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冫(冰的上半部分),筆畫為10畫。
《凜然》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文學作品。它的意思通常與形容人或事件時的冷峻、嚴肅、不可侵犯等特質相關。
《凜然》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凜然」。
在古代漢字中,「凜然」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最早的寫法是「凜然」,其中「凜」字的寫法更加古雅、複雜。
1. 他凜然的目光使人不敢直視。
2. 年輕人向他請教問題時,他凜然回答。
3. 在她凜然的領導下,團隊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1. 凜冽:形容氣溫非常寒冷。
2. 凜冽的寒風使人不敢出門。
3. 凜冽的目光讓人感到不寒而栗。
1. 威嚴:形容有威風,能令人肅然起敬。
2. 嚴肅:形容态度端莊、正經的樣子。
3. 莊重:形容态度莊重,不輕浮。
1. 輕佻:形容态度輕浮、不莊重。
2. 玩世不恭:形容不嚴肅、不認真對待生活。
3. 疏忽:形容粗心,不嚴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