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人言的意思、人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人言的解釋

[people's words] 人們的評論,别人的議論

詳細解釋

(1).别人的評議。《左傳·昭公四年》:“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 宋 蘇轼 《次韻滕大夫》之三:“早知百和俱灰燼,未信人言弱勝強。”《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晦翁 認是大姓力量大,緻得人言如此。”

(2).人的言語。 唐 儲光羲 《昭聖觀》詩:“石池辨春色,林獸知人言。”

(3).砒6*霜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砒石》:“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 信州 ,故人呼為信石;而又隱信字為人言。”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辟臭蟲方,用木瓜打碎,燒煙薰之,若加人言少許,其子粒粒皆爆碎。”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人言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人言”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人們的評論或議論
    指他人的言論、社會輿論。如《左傳》中“禮義不愆,何恤于人言”即強調不違背禮義則無需畏懼非議。

  2. 人的言語
    泛指人類語言或具體對話。唐代儲光羲詩句“林獸知人言”即用此意。

二、特殊引申義

  1. 砒霜的别名
    因砒霜(砒石)産自古代信州(今江西上饒),以“人言”隱射“信”字,成為其代稱。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亦有記載。

三、用法與示例

四、總結

“人言”既可指客觀的他人言論,也含社會評價的隱含壓力,甚至作為特定物品的隱喻。其多義性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左傳》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人言

《人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人們的話語或言論。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人”和“言”。

拆分部首和筆畫:成語《人言》的第一個字“人”是由“亻”(人的偏旁部首)和“二”(二畫)構成的;第二個字“言”由“言”(言的偏旁部首)和“二”(二畫)構成。

來源:《人言》一詞最早見于《易經》中的《小畜卦》:“人言悔亡,咎不長也。”這裡指出人們的言語有時是悔過自新的表現。

繁體:《人言》的繁體字為「人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人言》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的寫法為「人᛭言」,其中的「᛭」為古代的漢字部首,表示音節的意思。

例句:他不理會旁人的人言,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組詞:人言可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意思,如“人言可畏”、“光天化日之下無人言喽喽”等。

近義詞:類似于《人言》的成語有“衆口铄金”、“百人一口”等,它們都指的是人們的言論。

反義詞:與《人言》相對的成語有“寡言少語”、“無言以對”等,它們表示缺乏言言之辭或無話可說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