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侵敺 ”。侵犯虜掠。《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夫 匈奴 難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天性固然。”《漢書·主父偃傳》作“侵敺”。 顔師古 注:“來侵邊境而敺略人畜也。”
“侵驅”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指“侵犯虜掠”,多用于描述古代邊境的掠奪行為,尤其與匈奴等遊牧民族的侵擾相關。該詞在《史記》《漢書》中均有記載,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提到匈奴“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強調其掠奪習性。
字形與異寫
存在異體寫法“侵敺”,兩者含義相同。例如《漢書·主父偃傳》中寫作“侵敺”,顔師古注解為“來侵邊境而敺略人畜也”,進一步說明其具體行為指向掠奪人畜。
語境與用法
屬于動詞性詞組,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軍事描述,現代漢語中已被“侵略”“侵擾”等詞替代。其古義側重對邊境的武力侵犯和資源掠奪,如《史記》中強調匈奴以此“為業”。
權威性辨析
需注意該詞釋義主要來自古代典籍及注疏(如顔師古的注解),現代詞典較少收錄。不同文獻中可能存在細微差異,但核心含義一緻。
提示:若需深入探究該詞在具體古籍中的用法,可查閱《史記》《漢書》原文或相關注疏文獻。
侵驅是一個漢字詞組,包含兩個字,分别是“侵”和“驅”。它們分别指“侵犯”和“驅逐”。
“侵”的部首是“人”,總共包含9個筆畫;“驅”的部首是“馬”,總共包含7個筆畫。
“侵驅”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通常用于描述人們在侵犯他人權益後被驅趕或被迫離開的情況。
繁體字中,“侵”保持不變,而“驅”的繁體字是“驅”。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具體到“侵驅”,一種古代寫法是:侵-冦并下, 驅-馬九丸。
1. 這家企業侵犯了競争對手的知識産權,需要被驅逐出市場。
2. 蟲害侵擾了農民的作物,他們希望找到合適的方法将其驅除。
組詞:侵犯、驅逐、侵害、驅使。
近義詞:入侵、逐出、驅除。
反義詞:保護、招納、安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