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台名。在今 福州市 内 于山 上。 漢 閩越王 無諸 嘗于重九日登此台行宴。 元 薩都剌 《南台月》詩:“ 無諸 城裡人如海, 無諸 故塚埋殘靄。 無諸臺 上草離離,龍去臺空幾千載。” 清 吳偉業 《送林衡者歸閩》詩:“ 無諸臺 上休南望,海色秋風又一年。”
“無諸台”是一個具有曆史與地理雙重意義的詞語,其解釋可歸納如下:
基本含義
指古代的一座台閣,得名于漢初閩越王無諸。據記載,無諸曾在重陽節(重九日)登此台設宴。
地理位置
位于今福建省福州市内的于山(又稱“九仙山”)上。
曆史背景
無諸是秦漢時期閩越國的開國之君,受漢高祖劉邦冊封為閩越王,其活動中心在福州一帶。此台為其宴飲、祭祀的重要場所,後成為福州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
文學記載
元代詩人薩都剌《南台月》提到“無諸台上草離離”,清代吳偉業亦有“無諸台上休南望”等詩句,印證了此台在文人墨客筆下的文化意象。
注意:部分網頁(如)将其解釋為“沒有對手”的成語,但結合權威史料和多數文獻,此解釋缺乏曆史依據,應以古台名的釋義為主。
《無諸台》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組,它可以解釋為“沒有任何東西的台子”,也可以理解為“或許(wúzhū)台”,具體含義根據上下文而定。
《無諸台》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無、諸、台。其中,無部表示“沒有”,諸部表示“衆多”,台部表示“高起的台子”。總共需要9個筆畫進行書寫。
《無諸台》源自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丑上》中:“君子有三無之無言之謂無諸台。”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些不同,但整體的表意和拼音并未發生改變。
在繁體字中,我們可以将《無諸台》寫作「無諸臺」。
1. 他看了看心愛的書,發現書桌上空無一物,隻有一座《無諸台》。
2. 這個問題涉及到許多因素,我們還需要進一步進行調查和分析,以便得出更準确的《無諸台》。
與《無諸台》相關的組詞有:無台厚禮、無台之貨、無台之賜等。
近義詞:“無法之台”、“無有之台”
反義詞:“有諸台”、“有法之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