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戒懼不安。 唐 無名氏 《大唐傳載》:“《洪範》五福獨不言貴者,貴近於高危。福之自至猶儆動,奈何枉道邀之。”
(2).打動;引動。 朱自清 《中國歌謠·歌謠的曆史·南北朝樂歌中的歌謠》:“ 黃 詩注又雲:‘田野踏歌者……其尾腔曰“娘來裡,媽來裡”,曰“小籃弟”,曰“娘十幾”,皆男女儆動之詞也。’”
“儆動”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儆”和“動”兩部分構成。“儆”通“警”,本義為警戒、告誡,例如《尚書·大禹谟》中“儆戒無虞”即強調以警戒消除憂患;“動”指行為或引發變化,如《論語》中“動容貌斯遠暴慢”描述儀态動作的影響。兩字組合後,“儆動”表示通過警示或威懾使人産生行為或心理上的反應,例如“嚴明法紀以儆動四方”。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中被收錄為古語詞,釋義為“以警戒促發行動”,常用于曆史文獻或法律文書中。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例如“儆動不法之徒”強調通過懲戒震懾違法行為。參考《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其詞性為動詞,搭配對象多與群體或社會現象相關。
需要注意的是,“儆動”屬于低頻詞,現代口語中常以“警示”“震懾”等詞替代。其權威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中“立威儆動,不可偏廢”的表述,體現古代政治治理中的威懾策略。
“儆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綜合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個義項: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權威辨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文獻原文。
百戶伴食宰相補陀策學塵床城子崖遺址沖冠崇喪出面寸補岱雲珰琅道副道宣凍醪惡食方寸放走飛變格仆還農害盈還質焊工含辛忍苦號簾合議制花主憍盈解空人經營慘淡軍前口語曠日長久老人山溜腿遛腿錄制率臆緬惟年初泥漿抛屍鉗盧牽世清弭青旗赇囑欺誣三代梢人神爵壇宇鈯斧頹爾推科烏藤物以羣分飨殿縣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