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物幹燥。《書·洪範》“曰雨曰暘” 孔 傳:“雨以潤物,暘以乾物。”
2.幹制的食物。《儀禮·鄉射禮》“薦脯用籩” 漢 鄭玄 注:“脯用籩,籩宜乾物也。”
“乾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使物幹燥
該義項出自《尚書·洪範》的注釋:“雨以潤物,暘(陽)以乾物”,指陽光使物體幹燥。此處“乾”作動詞,強調通過日曬去除水分的過程。
幹制食物
漢代鄭玄在《儀禮·鄉射禮》的注解中提到“脯用籩,籩宜乾物也”,指用竹編容器(籩)盛放幹肉等脫水食品。此處的“乾物”為名詞,特指經曬制或風幹處理的食品,如肉脯、果幹等。
補充說明:
“乾”在八卦中代表“天”,與“坤”(地)相對,象征陽剛屬性。古漢語中“乾”常與“幹”通假,故“乾物”亦可理解為“幹物”,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注疏與漢字本義,需注意現代漢語中“乾”已簡化為“幹”,但涉及傳統文化或特定術語時仍保留原字。
乾物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以指幹燥的物體,也可以指正直、清廉的品質。
乾物的拆分部首是丨(立),共有3個筆畫。
乾物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天》中,原指幹燥的物體。後來逐漸引申為正直、清廉的品質。
乾物的繁體字為「乾物」。
在古代,乾物的漢字寫法有時會寫作「幹物」,意思相同。
1. 這家餐廳的乾物味道很好,很適合攜帶。
2. 他一生都秉持着乾物的原則,從未受賄受騙。
乾物的相關詞彙:乾坤、乾隆、乾冰、乾燥。
與乾物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幹貨、幹物、幹果。
與乾物意義相反的詞語有:濕物、濕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