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設壇舉行祭祀、繼位、盟會、拜将等大典的場所。《史記·封禅書》:“諸祠各增廣壇場,珪币俎豆,以差加之。”《漢書·高帝紀上》:“於是 漢王 齋戒設壇場,拜 信 ( 韓信 )為大将軍。”《後漢書·劉玄傳》:“衆雖多而無所統一,諸将遂共議立 更始 為天子。二月辛巳,設壇場於 淯水 上沙中,陳兵大會, 更始 即帝位,南面立,朝羣臣。”《南齊書·禮志上》:“息殿去壇場既遠,郊奉禮畢,旋幸於此。” 宋 歐陽修 《太清宮燒香》詩:“壇場夜雨蒼苔古,樓殿春風碧瓦寒。” 王闿運 《<衡陽縣志>序》:“ 乾隆 分治,剏立壇場。”
(2).法壇。佛家講經說法之所。 唐 柳宗元 《南嶽般舟和尚二碑》:“佛法至于 衡山 ,及 津大師 始修起律教,由其壇場而出者,為正6*法。” 唐 皇甫冉 《送延陵陳法師赴上元》詩:“ 延陵 初罷講, 建業 去隨緣。翻譯推多學,壇場最少年。” 清 袁枚 《新齊諧·陳紫山》:“ 陳 目且瞑,強起張目答曰:‘來原無礙,去亦何妨?人間天上,一個壇場。’言畢,跏趺而逝。”
(3).指政壇,政治舞台。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五章:“凡登壇場而執政者皆男子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壇場漢語 快速查詢。
“壇場”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主要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
古代禮儀場所
指古代舉行祭祀、繼位、盟會、拜将等重大典禮的專用場地。例如《史記·封禅書》記載“諸祠各增廣壇場”,說明其用于祭祀活動;《漢書》提到劉邦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将軍,體現軍事儀式用途。
宗教活動場所
政治隱喻
引申為“政壇”或政治舞台,如康有為《大同書》中“凡登壇場而執政者皆男子也”,借指權力核心領域。
廣義活動場地
泛指節慶、廟會等臨時搭建的表演或祭祀場所,如民間廟會的戲台、慶典廣場等。
示例用法: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或文化實例,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史料,或密教曼荼羅相關研究。
壇場(tán chǎng)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土」和「場」兩個部首構成。
「土」是四角的土形,在古代漢字中,它表示土地、土壤等與土相關的事物。而「場」是一個由十個橫筆畫組成的字,代表着場地、空地、地方等義項。
壇場這個詞源于古代,在古漢語中,「壇」原本是一個禮器,用于祭祀神靈。這個字有一個附加的筆畫「土」,表示壇子是由土建造而成的。後來,「壇場」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名詞,表示一個供人進行集會或其他活動的場地。
在繁體字中,「壇場」轉化為「壇場」,保留了「壇」的基本形狀,但在「壇」的左上方加上了一個「豆」字旁,增添了一絲獨特的意味。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不同于現代,「壇場」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稍有不同,「壇」字的上方有一個「蔔」字形,表示祭祀的含義;而「場」則與現代的寫法相似。
以下是一些關于「壇場」的例句:
1. 每年的春節,我們家都在壇場上舉行傳統的祭祀活動。
2. 這個市區的壇場是舉辦大型演唱會的理想場所。
「壇場」的一些組詞:
1. 壇壇罐罐
2. 鄉壇會場
3. 場地壇子
「壇場」的一些近義詞包括:廣場、會場、集市。
「壇場」的一些反義詞則有:房間、室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