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縮手的意思、縮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縮手的解釋

[shrink from doing sth.] 卻步抽身;不下手。比喻不敢做下去或不幹預其事

巧匠旁觀,縮手袖間。——唐· 韓愈《祭柳子厚文》

詳細解釋

袖手;停手。《爾雅·釋鳥》“鸛鷒鶝鶔” 邢昺 疏引 晉 郭璞 《圖贊》:“ 逢蒙 縮手, 養由 不睨。” 唐 韓愈 《祭柳子厚文》:“不善為斲,血指汗顔。巧匠旁觀,縮手袖間。” 宋 陳師道 《次韻蘇公勸酒與詩》:“復使兩 歐陽 ,縮手不分付。”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七:“少年攬轡澄清意,倦矣應憐縮手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縮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意義:指将手縮回,如因寒冷、畏懼或猶豫而收回動作。
  2. 引申比喻:比喻因害怕、退縮或缺乏信心而不敢繼續行動,常用于形容面對困難時的膽怯态度。

二、詳細解釋

  1. 曆史出處:

    • 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祭柳子厚文》:“巧匠旁觀,縮手袖間”,比喻有才能者因顧忌而不敢施展。
    • 《紅樓夢》第二回對聯“身後有馀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暗含對貪婪不知節制的警示。
  2. 使用場景:

    • 消極語境:描述因畏懼風險或困難而放棄行動,例如“醫生面對重症患者時縮手”。
    • 中性語境:可表示謹慎或暫停幹預,如“縮手旁觀”。

三、語言對比

四、擴展說明

該成語通過“手部動作”具象化心理狀态,符合漢語以形表意的特點。其古今用法一脈相承,既可用于日常口語(如“别縮手縮腳”),也可見于文學經典,體現語言生命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韓愈、龔自珍等古代作品及《紅樓夢》相關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縮手

《縮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收回或抽回手臂。它的拆分部首是手(左部)加上缶(右部),共8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著作《易經》中的六十四卦之一,《坎卦》中有一句話:“缺牛之牛,不利有攸往。”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不要接觸危險的事物,以免遭受損害。由于牛的形狀與手相似,因此有人将該詞聯想到收回手臂的動作,從而形成了《縮手》這個詞彙。

在繁體字中,縮手的寫法為「縮手」,保留了原來的意思和發音。

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縮手是用「兒」代替現代的「缶」部,寫作「縮兒手」。這個變化說明了漢字的發展演變。

例句:

1. 他看到那隻蛇時,吓得縮手抽身。

2. 小明想要捉住蜻蜓,但是蜻蜓一下子飛走了,隻好縮手了。

組詞:縮脖子、縮小、縮回、手縮、手縮腰、手下縮

近義詞:縮回手、收回手、抽回手

反義詞:伸出手、伸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