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眼睛昏花。 清 李漁 《凰求鳳·先醋》:“我七旬已過,適當謝事之年,昏瞶雙眸,不辨屏間雀影。”
(2).糊塗;認識模糊。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若戒懼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瞶,便已流入惡念。”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醫理》:“後檢方書, 明 有萊菔可解參毒之説,何昏瞶一至此耶!”
(3).迷糊;昏迷。 明 張敬修 等《文忠公行實》:“已而天子聞太師不粥,遣中使問太師天下大計。太師迷惑昏瞶。”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托體複生》:“吾乃 嘉興 北門外某姓之女,年十七,尚未適人,偶患病昏瞶,似一夢然,今始甦醒。”《獅子吼》第二回:“目前如見無數夜叉,驅殺千百地獄人,驚悸之餘,時作昏瞶。” 葉紫 《夜的進行曲》:“眼睛一朦胧,頭腦就覺得更加沉重而昏瞆。”
“昏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ūn guì,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指因年老或疾病導緻的視覺不清。例如:“他年邁體衰,兩眼昏瞶,難以辨認字迹。”
這一含義多用于描述生理上的視力衰退。
比喻人在思想上糊塗、昏聩,缺乏判斷力。例如《紅樓夢》中提到的“年邁昏瞶”(),即形容人因年老而昏庸不明事理。
在古漢語中,“昏瞶”常與“昏聩”通用,如“昏聩無能”即指糊塗且能力不足。
指因身體虛弱、疾病等原因陷入意識不清的狀态。例如:“他連日高燒,神志昏瞶,幾近不省人事。”
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
《昏瞶》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描述一個人或事物昏暗、模糊、不清楚的狀态。
拆分《昏瞶》的部首可以分别是“日”和“目”,其中“目”是指眼睛,表示與視覺有關。筆畫的話,“昏”有八畫,“瞶”有十五畫。
《昏瞶》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古代常用于描寫世界昏暗、事物不明的情況,強調觀察者的視力問題。
《昏瞶》的繁體字為「昏瞶」。
在古代,「昏瞶」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根據古籍《康熙字典》的記載,「昏瞶」的古代寫法為「昬朦」和「瞢蒙」,都指視力不清晰,迷茫不清。
1. 他的畫風太過昏瞶,看不清他的創作意圖。
2. 天色漸漸昏瞶了,我們應該盡快回家。
1. 昏暗:形容光線不明亮。
2. 模糊:形容事物不清晰、不明确。
3. 失明:指完全喪失視力。
1. 昏沉:形容心情或天氣陰郁沉悶。
2. 昏暗:形容光線不明亮。
明亮:表示亮光強烈,事物清晰可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