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殃的意思、天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殃的解釋

天降的禍殃。《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語》:“由是觀之,天殃與上罰所以别者,闇與顯耳。” 唐 韓愈 《圬者王承福傳》:“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 明 朱鼎 《玉鏡台記·王敦失守》:“天殃危社稷,烽火及 甘泉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殃(tiān yāng)是漢語中的文言詞彙,指上天降下的災禍,強調災禍源于不可抗拒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1. 字義解析

    • 天:指自然界或宇宙的主宰,象征至高無上、不可違逆的力量。
    • 殃:本義為災禍、禍患(《說文解字》:"殃,咎也"),引申為災難性後果。

      二字組合後,"天殃"即"天降之禍",區别于人為導緻的災禍(如"人禍"),凸顯其不可控性與威嚴性。

  2. 文化内涵

    古代文獻中,"天殃"常與天命觀關聯,反映古人将自然災害(如旱澇、瘟疫)或社會動蕩歸因于天道對人間失德的警示。例如:

    •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天道不謟,不貳其命,天殃之也",意指違背天道則招緻天罰。
    • 漢代典籍《淮南子》亦強調"逆天暴物,則天殃至",将生态破壞與天殃相聯繫。
  3.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需注意其文言色彩。同義替代詞包括"天災""天罰",但"天殃"更側重"天意懲戒"的隱喻。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天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一、基本釋義

天殃(拼音:tiān yāng)指天降的禍殃,即自然或超自然力量帶來的災難或不幸。該詞常用于古代文獻和詩詞中,強調災禍的不可抗拒性。


二、出處與用法

  1. 古籍引用:

    • 《禮記·月令》提到:“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有天殃。”,意為在特定月份發動戰争會招緻天降災禍。
    • 韓愈《圬者王承福傳》中寫道:“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強調不勞而獲會引發天罰。
  2.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如“天殃危社稷,烽火及甘泉”。


三、相關擴展


四、補充說明

“天殃”的構成中,“天”指自然或神明,“殃”指災禍,整體體現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其用法多帶有警示或勸誡意味,常見于強調因果報應的語境。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禮記》《春秋繁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卦丹白猿翁薄濕濕博訪長頸鹿充軍春容淳于竄附打道子禱詞厎定踶趹鼎科頂梁骨盯矃頓着獨是獨非貳紀豐本富士山隔錯跟跖軌法寒人橫憂嘩晔豁辟降戶江西省兼且見義當為椒酒郊阡擊鼓催花精魂卷耳開谕憐傷力作龍鶴貿貿模數轉換器起程輕地芹宮欽想任聽色球審辨四沖索絕速朽藤條頹塌脫然旺跳僞戾無莫邪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