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戃恍 ”。亦作“ 戃怳 ”。1.失意貌。《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心戃慌其不我与兮,躬速速其不吾亲。” 洪兴祖 补注:“戃慌,失意。” 唐 韩愈 《泷吏》诗:“胡为此水边,神色久戃慌。” 宋 王安石 《梦黄吉甫》诗:“舟舆来何迟,北望屡戃怳。” 宋 陆游 《访杨先辈不遇因至石室》诗:“出门还戃恍,列屋打碑声。” 清 姚鼐 《偕方坳堂登牛头宿幽栖寺》诗:“仰思万古正戃怳,飞鸟忽逝投沧洲。”
(2).难以索解;不可测度。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至於曲学小数,茫昧戃怳,而不可知者,皆猎其华而咀其英,泛其流而涉其源。”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渡观江风作》:“有 黄鲁直 草书扇头子,题 韦应物 诗曰:‘独怜幽草涧边生……’即取视,戃恍之际曰:‘我犹不识,鬼寧识之乎?’持以献之。”
“戃慌”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词义
表示“失意的样子”或“迷茫、难以理解的状态”。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发音
拼音为tǎng huāng(部分文献注音为 tǎnghuāng),其中“慌”读轻声。
古代用例
异体写法
该词有变体形式,如“戃恍”“戃怳”,均表相同含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楚辞》或唐宋诗文相关注解。
戃慌是一个意思非常具有特色的词汇,它的意思是担惊受怕、惊慌失措的状态。
戃慌的部首是戈,拆分成两个部分是戈+黄。它的总笔画数为12划。
戃慌这个词最早见于《汉书·付充国传》:“充国见之,戃慌失色爲色爲。”意思是充国看到这个景象后变得惊慌失色。后来,这个词逐渐被人们引申为惊慌失措的意思。
戃慌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戃慌」。
在古时候,戃慌的写法略有不同,它的古文写法为「惝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
1. 因为突然遇到地震,人们陷入了一片戃慌之中。
2. 接到这个噩耗后,他整个人都处于戃慌的状态。
戃慌的相关词汇有:戃然(战兢恐怖、惊慌失措)、戃然而起(战兢恐怖地站起来)。
戃慌的近义词有:惊恐、惊慌、惊慌失措。
戃慌的反义词有:镇定、平静、沉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