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個人力量有限,做不成大事。《後漢書·崔駰傳》:“蓋高樹靡陰,獨木不林,隨時之宜,道貴從凡。”《說嶽全傳》第七十回:“ 王貴 、 張顯 二人悲傷過度,是夜得了一病,又不肯服藥,不多幾日,雙雙病死。 牛臯 又哭了一場,弄得獨木不成林,無可如何。”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下三:“這叫做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一個人不管好能幹,不依靠組織和群衆,總是成不得氣候。”
“獨木不成林”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以下多層面的解釋:
字面意義:一棵樹無法形成森林()。
比喻意義:強調個人力量有限,難以單獨成就大事,需依靠集體或團隊協作(、)。
周立波《山鄉巨變》下卷:“這叫做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
該成語不僅強調合作的重要性,還隱含“量變引發質變”的哲學思想——個人力量如同單木,需積累到一定限度(即“成林”)方能實現突破(、)。
“獨木不成林”通過自然現象揭示社會規律,是中華文化中關于團隊精神的經典隱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