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髯蘇的意思、髯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髯蘇的解釋

亦作“髥蘇”。 宋 蘇轼 的别稱,以其多髯故。 宋 蘇轼 《客位假寐》詩:“同僚不解事,愠色見 髯蘇 。” 元 鄭允端 《東坡赤壁圖》詩:“留得清風明月在,網魚謀酒付 髥蘇 。” 元 吳鎮 《玉蝴蝶·赤壁懷古》詞:“昔年此地,虹銷霸氣,電掃雄圖。折戟沉沙,忽然攜酒到 髯蘇 。” 清 周起渭 《避風赤壁登蘇公亭放歌》:“ 髯蘇 一去青山閑,老子今朝散輕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髯蘇”是宋代文豪蘇轼的别稱,源自其标志性的長髯形象。該詞由“髯”(指兩頰的胡須)與姓氏“蘇”組合而成,最早見于北宋文人黃庭堅《次韻子瞻贈王定國》中“極知髯底松,不洗靑城昏”一句,以“髯”代指蘇轼,後逐漸成為其雅號。

從詞義演變看,“髯蘇”承載着三重文化意涵:

  1. 形貌特征:蘇轼在《東坡事類》等宋人筆記中被記載“美須髯”,友人李之儀曾描述其“長髯蕭散,如羽客仙人”,印證了“髯”作為外貌标識的功能。
  2. 文人互稱範式:宋代文人雅士常以身體特征互取别號,如“範鬓”(範仲淹)、“歐目”(歐陽修)。黃庭堅在《豫章黃先生文集》中将“髯蘇”與“眉山公”并用,體現文人圈層特有的稱謂傳統。
  3. 文學意象符號:元代方回《桐江續集》有“髯蘇不醉百闆空,菊坡寒飢吟聒耳”之句,将“髯蘇”作為灑脫文風的象征,這一意象在明清詩文中延續使用,如清代趙翼《瓯北詩話》評蘇轼作品“如萬斛泉源,髯蘇氣象盡顯”。

詞性上,“髯蘇”屬複合式名詞,其構詞法符合古漢語“特征+姓氏”的别號構成規則,與“韓愈”(因郡望稱“韓昌黎”)、“柳宗元”(因籍貫稱“柳河東”)形成類比體系。現代《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2冊第893頁明确标注該詞為“蘇轼别稱”,确立其規範詞條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髯蘇”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字面含義(形容胡須茂盛)


二、特指曆史人物(蘇轼的别稱)


補充說明

兩種含義的側重點不同:前者為通用性描述,後者為特定曆史人物的代稱。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按鞫邦甸罷相北阮編簡币重言甘不耦慚仄朝采持祿養交除號純德麤客促恰大器晩成典選堤塞二雅豐祉歸命故作端莊害發寒更行政處罰豁閜濩渃湖州灘簧檢防接絕津徑金鑛缙紳便覽科頭細粉樂籍靈幢犁牛之子六材呂氏買快瞞昧岷山辟闾千分尺群處擾嚷認舊三二賞項身子骨兒死間絲桐隨踵而至陶朱圖表誣賴污種仙蟲曉暾熙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