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棒瘡的意思、棒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棒瘡的解釋

受棒刑或被棒擊後引起的瘡傷。《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長老令人山後搭一草舍,教 可常 将息棒瘡好了,着他自回鄉去。”《水浒傳》第八回:“ 林沖 初吃棒時,倒也無事,次後三兩日間,天道盛熱,棒瘡卻發。”《紅樓夢》第三四回:“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兒,就是哭出兩缸眼淚來,也醫不好棒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棒瘡是漢語中特指因受棍棒責打而形成的創傷或傷口。該詞由“棒”(棍棒)和“瘡”(皮膚潰爛或傷口)組合而成,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語境中,具體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因遭受棍棒、杖刑等擊打後,皮膚及皮下組織破損、潰爛形成的創傷。常見于古代司法刑罰(如杖刑)或體罰場景,具有明确的外力緻傷特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第7卷,第1023頁。


二、病因與病理特征

  1. 直接損傷:棍棒擊打導緻表皮剝脫、皮下出血、肌肉撕裂,嚴重時可傷及骨骼。
  2. 繼發感染:傷口未及時處理易引發化膿、潰爛,甚至敗血症。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棒瘡”詞條。


三、曆史與文化背景

該詞多見于明清小說及刑律記載。例如《水浒傳》中林沖受“脊杖二十”後“棒瘡迸裂”,反映古代刑罰的殘酷性。

來源:《中國古代法制史話》,中華書局,2015年,第178頁。


四、現代使用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棒瘡”一詞已罕用于日常表達,多保留于曆史研究、文學分析或中醫外傷文獻中,作為特定曆史現象的術語。

來源:《現代漢語分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456頁。

網絡擴展解釋

“棒瘡”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因棍棒擊打造成的身體創傷,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指被棍棒擊打後,皮膚或黏膜因受傷感染形成的潰爛性疾病。這種創傷在古代常與刑罰相關,如杖刑後傷口惡化形成的瘡瘍()。

2.曆史用例

3.近義詞與翻譯

4.社會文化背景

棒瘡不僅是醫學概念,更折射出古代刑罰制度的殘酷性。因缺乏有效治療手段,此類創傷常導緻長期痛苦甚至死亡,成為文學中苦難的象征(綜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罰與醫學史,可參考《中國法制史》《中醫外科學》等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别白賓館餔糟歠醨察淵魚稠木椽桷除月荅剌荅沓點驗典業都郛端由訛謬耳炎法定準備率糞除風鳥孚佑光暈含貞諱辟交存積聚近安謹閟境界廄驺谲計墾殖雷陳梁武忏連珠劉四駡人錄聲鑪炭寐魇魔魅能刑齧臂之好牛鞅翩翩起舞疲于奔命溥天率土取求榮區散叛發濇脈杉關商校社論神乳收魂愬冤田漏提前涕泗縱橫晩世痿易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