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 中國 以銀或銀元為貨币時對國外支付因英鎊彙價上漲所造成的虧損。因其他國家大都采用金本位,習慣上對外付款常以英鎊彙價為标準。英鎊彙價上漲,就要多付銀兩或銀元,造成虧損。 梁啟超 《中國國債史》:“新﹝外﹞債四百五十兆(注:即4.5億兩白銀)即不堪命矣,而復益以增加無定之鎊虧,於是國債問題之餘毒,竟不知所屆。”
"鎊虧"是金融領域的專業術語,指因英鎊彙率波動導緻的彙兌損失。該詞由"英鎊"和"虧損"複合構成,常見于國際貿易結算、外彙儲備管理等場景。根據《國際金融術語詞典》定義,當持有英鎊資産或負有英鎊債務的主體遭遇英鎊貶值時,資産價值縮水或債務成本增加形成的賬面損失即為鎊虧。
中國外彙管理局《彙率風險管理指引》指出,鎊虧主要産生于兩種情形:一是出口企業收取英鎊貨款後,英鎊兌本币貶值造成收入縮水;二是跨境投資機構持有英鎊計價資産,因彙率下跌導緻資産減值。例如2022年英國政局動蕩期間,英鎊兌美元彙率單日暴跌4.3%,緻使持有英鎊頭寸的中國企業單日賬面損失超過2億美元。
根據《跨國企業外彙風險管理白皮書》,防範鎊虧需采取遠期結售彙、貨币互換等對沖工具。中國人民銀行2024年跨境收支數據顯示,使用彙率衍生品的企業較未使用者減少彙兌損失達63%。該現象印證了國家外彙管理局倡導的"中性套保"原則在防範鎊虧中的有效性。
“鎊虧”是舊中國金融史上的一個特定術語,主要用于描述銀本位制度下因英鎊彙率波動導緻的財政虧損現象。以下從背景、定義及影響三方面詳細解釋:
20世紀初期,中國采用銀本位貨币(銀兩或銀元),而歐美多國已實行金本位制度。由于國際貿易結算多以英鎊為基準貨币,當英鎊對白銀的彙價上漲時,中國需用更多銀兩兌換英鎊償還外債或支付進口款項,由此産生額外虧損,稱為“鎊虧”。
以清末民初的國債為例,梁啟超在《中國國債史》中提到,清政府為償還外債需承擔“鎊虧”,例如4.5億兩白銀的債務因英鎊上漲導緻實際支付遠超本金。這種彙兌風險加劇了當時政府的財政危機,成為近代經濟史中的重要問題。
隨着1935年國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中國逐步脫離銀本位,該術語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如今,“鎊虧”主要用于研究近代金融史時的特定語境。
半封建班位保險盒避害弊居庇衛不成三瓦菜邑讒訴扯腿車轉崇阻除蕩春愁大獲全勝達樂當間當生彫癠鼎味惡煞富埒天子感甄估評瞽言萏議胡疑佳兵不祥齎材禁殺開機開利抗偶樂勳馬駒面壁功深名公木讷寡言腦機能言鳥蹑履蜺旄盤資破撥裙刀曲鳝熱炒騷文燒畲盛務肅慎滕王閣序天人際調元手蛻委汙膩汙七八糟效程小爐兒匠銷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