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 中國 以銀或銀元為貨币時對國外支付因英鎊彙價上漲所造成的虧損。因其他國家大都采用金本位,習慣上對外付款常以英鎊彙價為标準。英鎊彙價上漲,就要多付銀兩或銀元,造成虧損。 梁啟超 《中國國債史》:“新﹝外﹞債四百五十兆(注:即4.5億兩白銀)即不堪命矣,而復益以增加無定之鎊虧,於是國債問題之餘毒,竟不知所屆。”
“鎊虧”是舊中國金融史上的一個特定術語,主要用于描述銀本位制度下因英鎊彙率波動導緻的財政虧損現象。以下從背景、定義及影響三方面詳細解釋:
20世紀初期,中國采用銀本位貨币(銀兩或銀元),而歐美多國已實行金本位制度。由于國際貿易結算多以英鎊為基準貨币,當英鎊對白銀的彙價上漲時,中國需用更多銀兩兌換英鎊償還外債或支付進口款項,由此産生額外虧損,稱為“鎊虧”。
以清末民初的國債為例,梁啟超在《中國國債史》中提到,清政府為償還外債需承擔“鎊虧”,例如4.5億兩白銀的債務因英鎊上漲導緻實際支付遠超本金。這種彙兌風險加劇了當時政府的財政危機,成為近代經濟史中的重要問題。
隨着1935年國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中國逐步脫離銀本位,該術語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如今,“鎊虧”主要用于研究近代金融史時的特定語境。
鎊虧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人們使用不恰當的方法、策略或是由于錯誤的決策而造成經濟上的虧損。
鎊虧的部首是金,屬于貨币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4。
“鎊虧”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來自于英文片語“pound foolish”,其中的“pound”指的是英鎊,而“foolish”則是“愚蠢的”之意。這個詞語在民國時期被引入中國,成為了漢語中的一個獨立詞彙。
鎊虧的繁體字為“鎊虧”。
在古時候,漢字“鎊”可以寫作“鎊”,“虧”可以寫作“虧”。
1. 由于過度消費,他現在的財務狀況變得鎊虧了。
2. 這個企業沒有制定合理的運營策略,導緻經營鎊虧。
鎊虧的相關詞彙有:鎊增、鎊長、虧損、虧蝕等。
鎊虧的近義詞包括:傻錢、蠢錢、浪費等。
鎊虧的反義詞是:鎊盈,指經濟上的盈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