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察吏的意思、察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察吏的解释

明察的官吏。《晏子春秋·谏下二》:“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古来清官察吏,不止一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察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历史职能及制度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察”

    本义为“仔细看;调查”,《说文解字》释为“复审也”,引申为监察、考核。如《论语·卫灵公》载“众恶之,必察焉”,强调审慎核查。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吏”

    指古代官吏的通称,特指低级官员或官府办事人员。《周礼·天官》有“六曰吏,以治万民”之说。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历史职能与制度背景

“察吏”作为动宾结构,指监察、考核官吏的行为,是古代官僚体系的重要监督机制:

  1. 监察职责

    历代设有“监察御史”等官职专司官吏督察。如《新唐书·百官志》载,唐代御史台“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其核心即“察吏安民”。

    来源:《新唐书·百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考核标准

    明清时期推行“考满法”,以“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评定官吏政绩,由都察院协同吏部执行,史称“大察”。

    来源:《明史·选举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文化引申

“察吏”在文献中常与“安民”并提,体现“吏治清明则百姓安居”的治理逻辑。如清代魏源在《默觚·治篇》中强调:“察吏欲其严,用吏欲其宽”,揭示考核与任用的辩证关系。

来源:魏源《默觚集》(岳麓书社整理本)


权威参考来源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察吏”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察吏”由“察”(观察、辨别)和“吏”(官员)组成,核心含义是对官员品行与能力的考察。在古汉语中,既可作为动词短语使用(指考察官吏的行为),也可作为名词,特指明察秋毫的官吏。

二、用法与示例

  1. 动词性用法
    指对官员的监督与评价,如古代文献中提到的“下车伊始,考试观风,发策问弊,严察吏治”(出自《察吏造句》),强调通过观察官员行为来整顿吏治。

  2. 名词性用法
    指称公正严明的官员,例如《晏子春秋》中提到的“察吏之法”,以及《初刻拍案惊奇》中“清官察吏”的表述,均突出官吏的明察特质。

三、相关背景
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反映古代对官员选拔与监督的重视。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严格考察确保官吏队伍的清廉与能力,属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晏子春秋》《初刻拍案惊奇》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物儿痷茶瀑溜拔舍边府镳辔碧铜弊狱长流水産门秤薪量水迟延出入证礠石代数运算丹梯打千儿等歇反坫贩贸发严赋归田古度海獭贺家花不愣登花础漶漫假势计筹惊嘶窘蠢九宗七祖沮服愧厉淩忽茫然密静木雕目极逆断逆计数怒恚漂母进饭评选本谱写倾崄清兴沙书声习身年尸臣太康探伺添答突轶望其项背妄折险逼乡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