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尊顔。用于稱對方的敬辭。《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員外見了,卻待要走,被 王倩 一把扯住道:‘員外,久别台顔,一向疎失。’”
“台顔”是一個漢語敬辭,主要用于古代或正式場合的交際用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基本含義
由“台”和“顔”組成,其中“台”為敬辭前綴,表示對對方的尊稱,“顔”指面容或尊顔,合起來意為“您的面容”或“尊貴的容顔”,用于表達對交談對象的敬意。
語境用法
常見于古典文獻或禮節性對話中,例如《醒世恒言》中的例句:“久别台顔,一向疏失”,此處“台顔”即指對方的面容,暗含久未相見的尊敬與歉意。
詞性特點
屬于名詞性敬語,通常用于第二人稱尊稱,常見于書信、對話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注意:
該詞是古漢語中表達謙敬的典型詞彙,現代多用于研究文獻或特定文化語境中。如需深入探究,可參考《醒世恒言》等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台顔》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表情”或“面容”。它通常用來形容人的面容表情或态度。
《台顔》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台(第一聲)和顔(第二聲)。
台的部首是示(礻),它的寫法有七畫。
顔的部首是頁,它的寫法有十一頁。
所以,《台顔》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十八畫。
《台顔》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一年》:“魏武子聘于晉,晉侯與之宴,飲至日暮,醉而後歸。魏子使人問其故于子西。對曰:‘夫飲酒者須于是乎,醉而後歸,民者猶有台顔以待。’”
在繁體字中,“台顔”保持不變,也寫作“臺顏”。
在古時候,台可以寫作“臺”或“薹”,顔可以寫作“顏”或“顔”。
台字的“臺”寫法表示高大的平台,而“薹”寫法表示一種多葉的植物。
顔字的“顏”寫法表示臉色或面貌,而“顔”寫法則強調面容的莊重。
1. 她的台顔讓人感到甯靜和美麗。
2. 教室裡的學生台顔各異,有的滿臉笑容,有的沉思着。
3. 他奪冠的那一刻,整個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台顔。
1. 台風:指熱帶地區出現的強大旋風。
2. 兩情相悅:形容兩人的台顔相合,感情融洽。
近義詞:表情、神色、面容。
反義詞:面無表情、冷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