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父親或母親喪亡。《孝經·喪親》:“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晉書·孝友傳·許孜》:“當其奉師,則在三之義盡;及其喪親,實古今之所難。”
“喪親”是漢語中表達至親離世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父親或母親去世,也可泛指失去親近的親屬(如配偶、子女等)。該詞由“喪”(失去)和“親”(親人)組成,強調血緣或情感密切的親屬離世。
情感與文化内涵
蘊含極度的悲痛之情,常用于描述因親人亡故而産生的深切哀傷。古代文獻如《孝經》提到“孝子喪親,哭不偯”,強調喪親者在禮儀和情感上的特殊狀态。
發音與用法
拼音為sàng qīn,其中“喪”讀第四聲,特指“喪失”而非“喪事”(後者讀sāng)。多用于書面語境或正式表達,例如《晉書》記載“及其喪親,實古今所難”。
延伸意義
現代心理學中,“喪親”也指經曆親人死亡後的心理創傷過程,涉及哀悼期的心理調整。
若需進一步了解哀傷輔導或傳統喪儀細節,可查閱心理學專著或禮學文獻。
喪親(sāng qīn)指失去親人,亦可指親人的去世或逝世。
《喪親》這個詞由“豐”和“目”兩個部首組成,共計10畫。
《喪親》這個詞的本義是指親人的死亡。在古代社會,人們非常重視家庭關系,親人的去世對于個人和家庭都是一種巨大的打擊。因此,喪親成為了一個常用的詞彙。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的意義也擴展到親人離開或失去聯繫的情況。
《喪親》在繁體中文中寫作「喪親」。
在古代,喪親的漢字寫法為「喪親」,其中「喪」表示失去,「親」表示親人。
1. 四年前,他經曆了喪親之痛,從那以後他變得很沉默。
2. 她失去了父母,對喪親者的痛苦深有體會。
喪親家庭、喪親痛苦、喪親支持、喪親撫養
失親、失去親人、親人離世、親人去世
親人團聚、親人重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