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善狀的意思、善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善狀的解釋

(1).好的事迹。 宋 蘇洵 《史論上》:“所襃莫見其善狀,所貶弗聞其惡實。”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六:“ 三變 釋褐到官始踰月,善狀安在,而遽薦論?”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叛賊·武定四叛》:“ 陳 撫 滇 十六年,實少善狀。”

(2).指行狀。 唐 柳宗元 《柳州司馬孟公墓志銘》:“ 孟氏 之孤曰 遵慶 ,奉其父命書九篇,為善狀一篇。”

(3). 唐 時吏部考課之法有四善: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善狀之外,有二十七最。見《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舊唐書·職官志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善狀”是漢語詞彙中較為少用的書面表達,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兩個層面:

  1. 基本釋義

    “善”指良好、美好的品質或行為,“狀”指情形、狀況。組合後通常指“良好的表現”或“值得稱道的事迹”。《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善政;好的事迹”,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官員政績或人物德行的評價,如《宋史》中“考課官吏,以善狀聞”即指以優秀政績上報。

  2. 詞源與使用場景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常用于史書、奏章等正式文本,例如《後漢書·循吏傳》記載官吏“治行尤異,多列善狀”。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研究或仿古語境,如史學論文中“考其善狀,足見治民之能”。

  3. 近義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善政”“嘉行”,反義詞則為“劣迹”“惡狀”。《辭源》指出其語義側重客觀記錄,與“善行”強調主觀道德行為略有差異。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善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個義項:

  1. 好的事迹
    指值得褒揚的功績或德行。例如宋代蘇洵在《史論上》提到“所襃莫見其善狀”,強調對善行的記載。明代沈德符的《野獲編》中也有“實少善狀”的用法,表示缺乏可稱道的政績。

  2. 行狀(人物生平記錄)
    指記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體,常用于墓志銘或傳記。唐代柳宗元在《柳州司馬孟公墓志銘》中寫道“為善狀一篇”,即為此類文體。

  3. 唐代官員考課制度
    唐代吏部考核官員的标準之一,包含“四善”:

    • 德義有聞(品德聲望)
    • 清慎明著(清廉謹慎)
    • 公平可稱(處事公正)
    • 恪勤匪懈(勤勉不懈)
      此外還有“二十七最”作為具體職務能力的評判标準。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如考核制度特指唐代官員評價體系,而“行狀”則與人物傳記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

阿段哀啭布唇枯舌彩陶文化參講長城站超躐刺戟大操凍橘頓功發曙黼帷狗種鶴骨笛褐衣不完化若偃草化聲監搜叫條子假托擊奪矜恻經手近來亢滿老奶奶黧脆麗氣鸾孤鳳隻路道朦胴密處名唱敉平母臨南條鳥铳泥坑破甕千倉萬箱窮系羣見忍恥偷生孺子三冬二夏上八洞上接第一版神雀詩謎蜀精熟慮兕觵索葦淘蕩痛疚推繩違例翁主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