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訟辭,訴狀。《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敲撲諠嚣犯其慮,牒訴倥偬裝其懷。” 呂向 注:“牒,文牒也;訴,告也。” 宋 司馬光 《送人為閩宰》詩:“政用慈良化,居無牒訴紛。”《宋史·文苑傳一·何承裕》:“每覽牒訴,必戲判以喻曲直,訴者多心伏引去。”
“牒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牒訴”指訟辭或訴狀,即古代用于訴訟的正式文書。其中,“牒”指官方文牒,“訴”為訴訟或告狀,合稱代指與案件相關的書面材料。
詞源解析
《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中提到:“敲撲諠嚣犯其慮,牒訴倥偬裝其懷。”呂向注:“牒,文牒也;訴,告也。”
這裡“牒訴”指處理訴訟事務時的文書工作,體現了古代司法流程的正式性。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牒訴”是古代司法體系中的重要概念,既指具體的訴訟文書,也延伸為案件審理的象征。其用法在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均有體現,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法律程式的重視。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北山移文》及宋代相關史料。
《牒訴》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為寫信向别人陳述訴訟事情,請求援助或解決。
《牒訴》是由“牛”和“言”兩個部首組成。
“牛”是表示與牛有關的事物的部首,它在《牒訴》中作為聲旁出現。
“言”是表示與語言有關的事物的部首,它在《牒訴》中作為意符出現。
總體來說,《牒訴》的部首和筆畫拆分結構比較明确,容易識别。
《牒訴》的來源比較久遠,在古代就有了,“牒”是指告示、通知的意思,“訴”是指向别人陳述訴訟事情的意思。所以,《牒訴》合在一起表示向别人陳述訴訟事情的通知。
在繁體字中,《牒訴》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由“牒”和“訴”兩個字組成。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牒訴》為例,它在古代的寫法為“書”。其中,“”即為古代漢字“牒”的寫法,“書”即為古代漢字“訴”的寫法。
這種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的寫法相比有所差别,但整體上還是能夠看出與現代寫法的聯繫。
1. 他寫了一封《牒訴》給法院,請求解決争議。
2. 我需要你幫我給公司發一份《牒訴》,請求他們支付我拖欠的工資。
牒狀、訴狀、告牒、茫然無措、呼籲、援助。
申訴、起訴、申述、控告。
應訴、被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