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真的意思、七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真的解釋

(1).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1)相傳 漢 茅盈 、 茅固 、 茅衷 兄弟隱于 茅山 得道成仙,後 晉 之 楊羲 、 許穆 、 許翙 及 唐 之 郭崇真 皆于 茅山 得道,因合稱“七真”。 唐 陸龜蒙 《和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詩之一:“一片輕帆背夕陽,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 茅 、二 許 、一 楊 、一 郭 ,是為七真。” 唐 齊己 《赴鄭谷郎中招遊龍興觀讀題詩闆谒七真儀像因有十八韻》:“《詩》懸《大雅》作,殿禮七真儀。”(2)指 張紫陽 、 石杏林 、 薛道光 、 陳泥丸 、 白紫清 、 劉永年 、 彭鶴林 七人,稱“南宗七真”。(3)指 馬丹陽 、 邱長春 、 譚長真 、 劉長生 、 郝廣甯 、 王玉陽 和 孫清靜 (仙姑)七人,稱“北宗七真”。

(2).道教稱北鬥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并分别賜以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之名,謂之“七真”。 前蜀 杜光庭 《張崇胤本命南鬥北鬥詞》:“南宮六聖,别賜生名;北鬥七真,明祛死籍。” 前蜀 杜光庭 《川主九星醮詞》:“伏唯九聖延慈,乘帝車而降福;七真垂貺,迴杓建以祛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七真”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個核心含義,均源于道教文化體系:

一、指道教全真派的七位祖師(“全真七子”)

此為“七真”最常用且權威的含義,特指由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初期最重要的七位弟子。他們被尊稱為“北七真”,在道教曆史和信仰中地位崇高:

  1. 馬钰(丹陽子):王重陽首徒,全真道第二任掌教。
  2. 譚處端(長真子):強調内修心性。
  3. 劉處玄(長生子):注重清靜無為。
  4. 丘處機(長春子):最為著名,曾遠赴西域勸誡成吉思汗止殺,受封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道大興。
  5. 王處一(玉陽子):以苦修著稱。
  6. 郝大通(廣甯子):精研易理。
  7. 孫不二(清靜散人):七真中唯一女性,專傳女丹功法。 此七人共同繼承和光大了王重陽的教義,對全真道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被後世合稱為“七真”或“北七真”。其生平與思想主要記載于道教經典《金蓮正宗記》(元代秦志安著)及《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元代趙道一著)。

二、指道教修煉達到的七種真性境界

在道教内丹修煉理論中,“七真”亦可指修煉過程中依次證得的七種高層次生命境界或本源真性:

  1. 真知 - 洞悉大道真谛。
  2. 真覺 - 覺醒本心,明心見性。
  3. 真性 - 回歸先天純淨本性。
  4. 真命 - 把握生命本源,超越生死。
  5. 真神 - 元神顯現,神通自在。
  6. 真氣 - 先天元氣充盈,轉化色身。
  7. 真精 - 煉精化氣,返本還源。 此含義強調通過内煉,使人身中本具的“精氣神”三寶升華,最終與道合真,達到長生久視的終極目标。該理論體系在《鐘呂傳道集》、《悟真篇》等丹經中均有體現,并被現代道教研究著作如《中華道教大辭典》(胡孚琛主編)所系統闡釋。

“七真”一詞的權威解釋集中于道教文化範疇,既可特指推動全真道發展的七位曆史性人物(“全真七子”),亦可指代内丹修煉所追求的七種核心真性境界。兩者均深刻體現了道教在信仰傳承與身心修煉方面的核心追求。

網絡擴展解釋

“七真”在道教文化中有多重含義,具體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主要含義)

  1. 茅山派七真
    包括漢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合稱“三茅”),東晉的楊羲、許穆、許翙,以及唐代的郭崇真。他們因在茅山修道成仙而被合稱為“七真”。

  2. 南宗七真
    指南宋時期的張紫陽、石杏林、薛道光、陳泥丸、白紫清、劉永年、彭鶴林七人,屬道教南宗派系。

  3. 北宗七真(全真七子)
    指金元時期的馬丹陽、丘處機(長春真人)、譚長真、劉長生、郝廣甯、王玉陽及孫不二(清靜散人),屬全真教北宗派系。


二、北鬥七星的别稱

道教将北鬥七星神格化為“七元解厄星君”,分别命名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統稱“七真”。


三、成語用法(較少見)

在漢語中,“七真”偶爾作為成語使用,形容言談嚴肅、真實可信,例如:“他為人七真,從不虛言。”但此用法在道教典籍中較少出現,多見于近現代語言解釋。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若需查看完整曆史文獻或不同派别的詳細差異,可參考道教經典《七真年譜》或《茅山志》。

别人正在浏覽...

貶棄避風港不如歸去不鲗溜徹棘純利大辨彫枯吊瘾多多翻場房差風透公欲彀弽寒栖诃佛駡祖洪陶黃牛灘掍合簡剩疾菑駿乘刻楮礦泉水樂跎跎良車連頸簾幕厘定臨危不顧龍舉緑雲鬟漫長明算密司木偶衣冠棿拟平鋪直叙牆鋪诮項瑞獸弱者聲英神猷守拙耍寡嘴衰悴樹菓絲綿司獄素襟條華條蘖頭下王載五劍無慮五司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