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前倚衡的意思、參前倚衡的詳細解釋
參前倚衡的解釋
(1).《論語·衛靈公》:“ 子張 問行, 子 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子張 書諸紳。”意謂言行要講究忠信笃敬,站着就仿佛看見“忠信笃敬”四字展現于眼前,乘車就好象看見這幾個字在車轅的橫木上。《朱子全書》卷七:“執事便敬,與人便忠,以至參前倚衡,無往而不見這個道理。”
(2).泛指一舉一動,一切場合。 明 唐順之 《答王遵岩書》:“然以為有物,則何睹何聞;以為無物,則參前倚衡,瞻前忽後,非胸中不卦世間一物。”
詞語分解
- 參的解釋 參 (參) ā 加入在内:參加。參與。參政。參賽。參議。 相間,夾雜:參雜。參半。 檢驗,用其他有關材料來研究,考證某事物:參考。參照。參省(媙 )(檢驗省察)。參看。參閱。參檢。 探究,領悟:參悟。
- 倚衡的解釋 .靠在車前橫木上。《論語·衛靈公》:“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 明 王守仁 《朱子晚年定論·答陳才卿書》:“若知此心此理端的在我,則參前、倚衡自有不容捨者。”.《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網絡擴展解釋
“參前倚衡”是一個源自《論語》的成語,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一、詞語出處
出自《論語·衛靈公》。原文記載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行事,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意指言行需以“忠信笃敬”為準則,無論站立時(參前)或乘車時(倚衡),都要仿佛看到這四個字在眼前或車轅橫木上,以此自我警醒。
二、基本含義
- 本義
強調言行需遵循“忠信笃敬”的原則,時刻保持自我約束和道德自覺,如同四字常駐眼前。
- 引申義
後泛指一切場合的舉止規範,要求人無論身處何地都應謹言慎行。
三、詞語結構
- 構成:四字聯合式成語,由“參前”(站立時參照)和“倚衡”(乘車時依靠)兩部分組成。
- 特點:屬于古代漢語中的中性色彩詞彙,多用于書面語境。
四、應用場景
常用于強調道德自律或對行為規範的重視,例如:
- 修身養性相關的論述中,如朱熹《朱子全書》提到“執事便敬……無往而不見這個道理”;
- 現代可引申為對職業操守或處世準則的提醒。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查字典等)進一步了解其注音、近義詞及例句。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參前倚衡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荀子·勸學》中的一句話:“三年無改于詩書則可以處之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在學習詩書的過程中連續三年都沒有任何進步和改變,那麼可以用“衡”來衡量并考量這個人的學習狀态和水平。因此,參前倚衡常用來表示通過衡量來評價一個人的學術能力和表現。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參: 口 + 厶
前: ⺊ + ⺾
倚: ⺈ + 亻 + ⺾
衡: 衣 + ⺼ + 木
《參前倚衡》這個詞的繁體字是參前倚衡。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參在古代寫作參字,前在古代寫作囗廾兄,倚在古代寫作 㐌。衡的寫法則與現代相同。
以下是“參前倚衡”的例句:
1. 他的學文能力已經參前倚衡, 無人能及。
相關的組詞有:參考、參與、參觀、前進、倚靠、倚重、衡量、衡陽等。
近義詞有:衡量、評估、判定、判斷等。
反義詞有:放縱、忽略、不計較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您!如果有任何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