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齒上的積垢。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人一·齒垽》:“竹木入肉,針撥不盡者,以人齒垢封之,即不爛也。”
“齒垢”指牙齒表面形成的黏性沉積物,主要由細菌、食物殘渣、唾液分泌物等混合堆積而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齒垢是覆蓋在牙齒表面的軟性黏着物,又稱牙菌斑。它由口腔内的細菌、唾液蛋白、脫落的上皮細胞及食物殘渣共同組成。若不及時清潔,會逐漸礦化變硬形成牙結石。
成分與形成過程
危害與影響
長期積累的齒垢會導緻齲齒、牙龈炎,甚至引發牙周病。明代《本草綱目》曾記載齒垢可用于外敷治療竹木刺傷,但現代醫學強調其需及時清除。
清除方法
小知識:古代用楊柳枝咀嚼清潔牙齒,因其纖維可摩擦去除齒垢。保持口腔衛生是預防齒垢的關鍵。
齒垢是指牙齒表面和牙龈邊緣堆積的一層軟質物質,主要由細菌和其代謝物組成。它常常以黃白色或棕色的結塊形式出現在牙齒上,會引起口腔異味和牙齒的腐蝕。
“齒垢”一詞的來源是由“齒”和“垢”兩個字組合而成。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以及它們的繁體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齒”字的拆分部首是“齒”,其簡體字的筆畫數為4,由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畫出。
“垢”字的拆分部首是“土”,其簡體字的筆畫數為9,先畫左邊的三個豎筆,再畫右邊的六個橫筆。
“齒”字的繁體為“齒”。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相比略有不同,古代常用的漢字寫法中,“齒”字的上方加了個小點,表示牙齒的形狀。
“垢”字的繁體為“垢”。古代漢字中,“垢”字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1: 經常刷牙可以有效預防齒垢的産生。
例句2: 齒垢的存在容易導緻齲齒和牙周炎等口腔問題。
組詞1: 齒垢結石、齒垢清潔、齒垢控制。
組詞2: 牙齒、口腔、細菌。
近義詞: 牙菌斑、牙石,它們都是指牙齒表面附着的沉積物。
反義詞: 幹淨、口腔衛生,它們指沒有牙齒表面附着物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